在这里,作者的主要任务自然着重介绍晋国的内政外交,但是在最近的10年,处于天下焦点、吸引天下眼球的,绝对是晋国的对手、南方的楚国,甚至只是一个人——楚灵王熊虔(原来的王子围),他个人的光华耀得天下人眼疼,甚至产生强烈的审美疲劳。经过他的恶意透支的10年,一直到剩下春秋时期,楚国的任何一位国君、乃至整个楚国,都再也难得如此的风光了。让我们暂时偏离晋国人的视角,以南方为中心,仔细端详一番公元前540年到前529年,这以楚灵王一个人为天下焦点的十年。
灵王的故事《左传》记载相当详细,有的地方作了一定简化。
一、豪华开场
(一)申之会
时间:公元前538年周历6月初;
地点:楚国申地,今河南省南阳市北;
人物:楚灵王熊虔;
状态:兴奋。
兴奋之余,灵王还颇有点紧张。由他主持的天下诸侯大会即将开幕了!自先君楚庄王去世,到现在50余年了,南方的楚国再也没有过这样的业绩,父亲共王、哥哥穆王为了恢复楚国霸业苦苦搏斗了50年,而结果呢,还是被老对头晋国占了上风。而现在,他,熊虔,即位刚刚两年,两代国君难以完成的伟业就要实现了!8年前天下诸侯在宋国弭兵,规定晋楚同为诸侯霸主,但晋君胸无大志、诸卿各怀心事,居然把领袖诸侯的荣耀拱手让给了灵王。弭兵的和约,现在居然成了楚国人独领*的法律依据,真的是太幸运了。为了促成这次大会,灵王自己也煞废了苦心,原先,只是郑、许两国国君到楚国例行朝见礼节,是灵王瞅准时机,抓住机会,随即留置了他们,接着派自己的能臣——伍举到晋国,请对方根据弭兵盟约,允许北方诸侯参加由楚国单方面召集的诸侯大会。一开始灵王心里还心里没底,不料对方答应得如此痛快!尽管,鲁、卫、曹、邾四个北方诸侯推脱不愿前来,但是郑、宋,这两个实力不俗而又坚决站在晋国方面的诸侯,现在也要听从楚国的号令了,这无疑是纯粹的进步!为了这次大会成功举办,灵王也算是够宽宏的了,比如宋国方面只是派太子前来,规格低了半格,而且居然迟到,灵王很生气,本打算不见他了,但最后还是在伍举的劝说下以礼相待。越国大夫常受过赶来与会,可能是因为恨其国君没有亲自来,常受过也受到惩罚,并取消了越国的参会资格。
伍举自然知道国君的心情,他的心情也是一样的兴奋,只是多了几分慎重。他劝勉国君:“我听说,诸侯不会归服于某个人,他们只归服于礼。这可是您头一次召集诸侯,礼节方面一定不能马虎。您的霸业能否成就,关键就取决于这次大会能否成功举办了!说到召集诸侯的礼仪,有夏启的钧台之享,商汤的景亳之命,周武王的孟津之誓,成王的岐阳之蒐,康王的酆宫之朝,穆王的涂山之会,齐桓公的召陵之师,晋文公的践土之盟,这些都是召集诸侯的成功典范,您准备效法哪一个呢?宋国的向戌、郑国的子产都来了,两人都是天下知名的良臣,这方面可以让他们提供支持。”灵王想了想:“我要效法齐桓公。”向戌、子产非常爽快,向戌提供了公会合诸侯的六项礼仪,子产提供了伯、子、男会见公的六项礼仪。
6月16日(丙午),诸侯大会隆重举行,参加大会的有楚、蔡、陈、郑、许、徐、滕、顿、胡、沈、小邾11国国君,以及宋国的世子佐、淮夷的代表,共计13国代表。一切礼节都进行得一丝不苟。为了保证质量,灵王还让伍举站在自己身后,随时指出自己礼节上的疏漏,但伍举从始至终没有任何表示,事后灵王问其原因,伍举答:“这些礼仪,有六项我从来就没见过,怎么知道对错啊。”楚国毕竟处于南方,文化底蕴到底难比中原各国。
灵王一贯坚信,既然召集诸侯,就一定要表现得大气,一切环节都要舍得花钱,一是表现出自己的好客,二是让诸侯们见识一下楚国的雄厚实力,把他们镇住。因此,这次聚会的每个环节,楚国方面都展现出超级的豪华。伍举提出不同意见:“臣前面说的六王、二公组织活动,都是因为对诸侯示之以礼,诸侯才为他们出力。还有失败的例子呢:夏桀组织仍之会,有緍背叛了他;商纣组织黎之蒐,东夷背叛了他;周幽王组织大室之盟,戎狄背叛了他。这些人都是以骄横奢靡对待诸侯,导致诸侯纷纷叛离。现在您搞这么奢侈,恐怕不成吧?”但这次涉及到灵王的生活信念乃至人生观问题,没有被采纳。
灵王在演戏,天下人也在认真地看戏。*仪式一结束,子产与向戌两个人精就凑在一起嘀咕上了。子产说:“今后我再也不担心楚国了,如此骄奢,又如此刚愎自用。不出十年,他肯定会完蛋的”。向戌:“您说得对!没有十年的骄奢,他的也到不了恶贯满盈的地步;恶贯满盈之后,他必定神人共弃。行善也是这样,善行流传远了才会兴盛。”
(二)耀武功
1伐朱方
*算是“文治”,然后是武功。*仪式结束后,宋大子与郑简公先行回国(子产与向戌也一起回国),但是留下军队参与接下来的军事行动。
秋7月,楚灵王率领13国联军出兵*吴国,8月,联军在屈申的指挥下攻克吴国的朱方(在今江苏省丹徒县南),杀死朱方主将庆封,灭其族。庆封原是齐国执政,在国内斗争中失败而流亡吴国,吴国将朱方赐予他。但无论如何,这里都还是吴国的领土,一向强横的吴国人这次眼看朱方的陷落而不敢援助,可见联军的规模和声势。处死庆封之前,为了章显“正义之师”的形象,灵王把他背上负着斧钺,在诸侯营中巡游示众,让押着他的楚国人喊话:“大家都不要跟这个庆封学,杀害自己的国君,欺负国君的幼子,还强迫臣子们与自己结盟!”庆封则针锋相对,也喊:“大家都不要向这个楚共王的庶子围学,杀害自己的君主、自己的亲侄子麇,然后取而代之,还强迫诸侯与自己结盟!”眼看戏越唱越丑,灵王叫人赶紧杀死了庆封。
2灭赖国
攻破朱方,联军胜利班师。灵王感觉意犹未尽,又挥师攻打赖国(在今湖北省随州市东北)。赖是小国,哪里见过这样的阵势,赶紧屈服,国君把自己捆起来,抬着棺材,口里衔璧(献礼),其他人则坦祼上身,出城投降。灵王效法当年楚成王攻克许国的故事,亲自解绑,受璧,烧掉棺材。这样装模做样表演一番,算是展示自己的霸主气概。其实灵王也并非完全是无聊之举,他是准备把许国迁到这里,而把赖国迁到鄢(在今湖北省宜城县西南)。因此,灵王随即派(斗)韦龟与公子弃疾修缮了这里的城防。
关于这两次军事行动,杨伯峻认为应是联军分兵两路同时进行的,理由:朱方在今江苏省丹徒县南,而赖国在今湖北省随州市东北,距离遥远,“断无先克朱方,又回师灭赖,军旅来往数千里之理”,根据地理推测,这样的行军路线也很不方便。这种见解未免太替古人着想了:第一,破朱方、灭赖国,都是灵王亲自参与的。《春秋》原文的表述非常明确:“秋七月,楚子、蔡侯、陈侯、许男、顿子、胡子、沈子、淮夷伐吴,执齐庆封,杀之。遂灭赖。”楚子(灵王)既参加了克朱方,又亲自接受赖君的投降,明明白白。特别是一个“遂”字,讲得再清楚不过,是一个主体进行的前后连贯的两个动作。第二,诸侯在申*,又在申解散,也是符合常理的;第三,也是最关键的,杨伯峻先生误读了楚灵王的人品,把他作为一个经济的、理智的、商量的人来分析了。其实这是一个只喜欢豪华场面,丝毫不顾及诸侯、甚至本国下属感受、为他们着想的,诸侯是否劳顿、军士是否疲敝,他如果象杨伯峻先生一样关怀,那也就不是他了。
活动结束,楚国的有识之士同样焦虑起来。申无宇(芋尹无宇、范无宇)就这样判断:“从这次活动算是楚国的灾难的开头了。召集诸侯,诸侯就来了;*国家,国家就攻克了;在边境筑城,也没人敢说二话。没人敢违背王的心愿,人民还能安居乐业吗?人民难以安生,国家怎么受得了?人民难以承受王命,这就是祸乱啊。”
二、豪华的享乐
(一)论美
申无宇的忧虑很快变为现实。
实际上,在雄心勃勃开展事业的同时,灵王一直在着力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上台伊始,一项堪称春秋时期最宏伟的工程——章华台建设工程——就已经破土动工了。根据伍举的介绍,为修建这座章华台,弄得楚国人民疲敝、国库亏空、田地歉收、百官忙碌,直到公元前535年,工程才宣告完成。根据《水经注》记载,这座章华台“台高十丈,基广十五丈”,极其雄壮。1984年开始试掘的湖北龙湾遗址,有人认为就是当年的章华台遗址。遗址位于湖北潜江县龙湾镇东,呈长方形 ,南北宽1000米 ,东西长2000米,发现有十余座宫殿基址 ,其中以放鹰台为最大 ,长约300米 ,宽约100米 ,高约5米。可见它当日的盛况。
生活中的楚灵王还是个唯美主义者,不仅衣食要华美,宫阙要华美,对人也有要求。他最著名的一个喜好就是“好小腰”:无论男女臣妾,腰杆一定要细,为此,不少楚国人只得忍饥节食,取悦于国君。此外,章华台内,男的要有长胡子,身材要健壮;女的要婀娜美貌,自不待说。
但伍举似乎对这样的审美观很不赞同。一天,两人登上章华台,灵王四下顾盼,十分得意:“看,寡人的台子漂亮吧!”
伍举回答:我听说,做国君的,应以服宠(因贤德而受天子表彰)为美,以安民为乐,以纳谏为聪,以服远(使远方归服)为明。没听说过您这样以宫殿的壮丽为美,以音乐的雄壮动听为乐的;也没听说过要以多看宫阙美色为明,以辨别乐声清浊为聪的。您这样劳民伤财的美,臣看不出什么美来。真正的美,是上下、内外、小大、远近之间互不妨害的和谐之美。先王建造台榭,榭只要足够讲习军事就够了,台只要足以观测云气就够了,那才是真正的美。您要是觉得这个台子是美的,还心安理得,楚国就危险了!
(二)争阍
战国初期的墨子说:楚是一个土地有余而人口不足的国家,春秋时期更是如此。台子筑起来了,灵王又开始嫌用人的不足。在当时,农民是种田的,在法律上虽非后来意义上的自由民(如不得转业),但只依附于土地,身份上并不依附于贵族,灵王只好打群臣奴仆的注意。根据《史记》记载,章华台建成后,灵王“下令,内(纳)亡人实之。”就是收罗群臣逃亡的奴仆扩充自己的队伍。灵王是否确实下过这样的明令可以存疑,但他实际上是这么做了。这不,申无宇家的一个阍人(守门人)就逃到章华台,成了灵王的奴仆。
这个申无宇可不是不好惹的,想当年,灵王还担任令尹的时候,打着国君的旌旗出来打猎,申无宇看见,立刻斩断旗上的流苏:“一个国家两个国君,谁受得了?!”这次,面对已经是国君的灵王,依然毫不畏惧,带人直接闯上章华台要人,管事的不给,申无宇下令抢人,随后,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来找灵王论理:
“自古以来,天子经略天下,诸侯治理国家。你是国君,国家的一切自然都是你的,但你也无权破坏既有的制度。天上有十个太阳,地上人分十等,在这个基础上,下级要侍奉上级,上级要恭敬神明。王管公,公管大夫,大夫管士,士管皂,皂管舆,舆管隶,隶管僚,僚管仆,仆管台。圉人放马,牧人放牛,只有这样各司其职,国家的百事才能做好。刚才,您的部下责问我为什么要在王宫抓人,不来这里,我还能到哪儿去抓?周文王曾经规定:奴仆逃亡,要尽力搜捕(有亡,荒阅)。因此,他才得了天下。我们楚国的先君文王也曾制定仆区之法,规定:‘窝藏盗贼的赃物与盗贼同罪(盗所隐器,与盗同罪)’,所以他才能进军到了汝水边上。如果按照您部下的说法,大家就没办法抓捕逃亡的奴仆了。台逃跑了不许抓,就等于根本没有陪台(台是低等奴仆,台逃跑后被抓回为陪台,地位更低)了。这样的话,国家不就缺了一个阶层吗?周武王对诸侯历数数商纣的罪行,说他 :‘纣作为主持天下追捕逃奴的主人,却招揽别人的逃奴”,所以,天下才冒死攻打商纣。现在您寻求诸侯的拥护却效法纣的罪行,这怎么可以?如果按照两位文王(周文王、楚文王)定的法律,谁是盗贼,很清楚!”
灵王本来心情不错,正准备喝酒,被申无宇这么劈头一通指责弄得理屈词穷,兴致全无,只好连连摆手:“带着你的奴仆回去吧。至于你说的那个盗贼嘛,他现在正得到上天的宠爱呢,抓不得哟!”
这个事件表明了楚灵王在劳民伤财之余,对于楚国群臣利益的侵犯也已严重到了怨声载道的地步。收藏他人的奴仆,绝不意味着灵王是解放奴隶的仁人;对申无宇的让步,也绝不意味着灵王是善于纳谏的明君。整个楚国,也就一个申无宇敢于挺身而出指责,正因为少,所以才值得记载,其他的楚臣不是没有受到侵犯,只是因为不敢忤逆罢了。灵王的让步,也是他已经感受到了群臣的怨气,看到了他的对面绝对不止一个申无宇。
实际上,对于群臣的侵犯,收纳逃奴只不过是最温柔的方式。最见效的手段,是明抢。早在担任令尹的时候,就杀死当时的大司马薳掩,而夺取了他的全部家产;即位之后,又强占大臣薳居的田地。前537年,又怀疑莫敖屈申私通吴国,将其处死。前530年,将大夫、前令尹子玉之孙成虎处死,理由更是滑稽:因为他是若敖氏的后代,这个家族的成员曾因为叛乱被驱逐,那已经是70多年前的事情了,不肖说,灵王的仓库又得到了一次充实。这样的巧取豪夺,直闹得国君的依靠力量——群臣,也几乎成为国君的敌人了。
(三)庆典
章华台落成,灵王很希望能召集诸侯们开一个落成庆典仪式,不料各国诸侯,尤其是中原诸侯,纷纷婉拒,这搞得灵王很难看。最后,大宰薳启(强)挺身而出,保证把鲁国国君弄来,灵王大喜。薳启(强)来到鲁国,搬出50多年前楚国主持的蜀之盟的盟约,要求鲁昭公到楚国去,否则就是背盟,就要遭到武力的惩罚。鲁国人害怕,只好于前535年3月动身前往楚国,为此,鲁国受到了晋国人立竿见影的惩处。
灵王的排场终于有了展示的对象,在章华台上盛情款待,高兴之余,将一张宝弓——大屈——赠给客人。酒劲过后,灵王有觉得心疼,让薳启(强)去要回来。薳启强见了昭公就道贺,昭公问原因,薳启(强)说:“这宝弓,齐国人、晋国人、越国人都强着想要,我们国君一直在犹豫不知道该给谁呢,现在落到您的手里,您可一定要好好保护,地方您的这三家邻居来抢啊!所以,我当然要祝贺您了”。 昭公害怕,赶紧把弓还回。
三、盟国的灾难
楚国好战,历代国君不断开拓疆土,整个春秋时代,楚国灭诸侯最多,疆土最广,同时还有陈、蔡、许等中南部诸侯,长期以来已经成为楚国的忠实盟友,关系密切,但依然保留着独立国家的名分。楚灵王志在一统天下,以楚国之力自然觉得不足,从国的负担也就日益加重,甚至保持原来诸侯的地位也不可得了。
1赖国:前538年,灵王灭赖,迁其国人于鄢。
2陈国:前534年春,陈国发生政变,楚灵王以平叛为由出兵伐陈,10月,攻入陈国,随即宣布这里成为楚国的一个县,任命穿封戌为陈公。
3许国:许国原在今河南省许昌市,由于被郑国压迫,于前576年迁于叶(在今河南省叶县)。现在,对于楚国而言,北方与晋国已经弭兵,东方与吴国战事正酣,许国在叶已经没有什么战略意义。楚灵王灭陈后,将陈国的城父(即夷,在今安徽省亳县东南)居民迁入陈都,城腾出来,再加上州来(在今安徽省凤台县)淮河以北的土地,作为许国的新国土。前533年3月,命伍举迁许国人于此,对付东方的吴国。
4方城。方城历来是楚国北大门,后来楚国势力继续北进,到达方城以外。在搬迁许国人之后,灵王将方城之外的楚国居民迁入许国原来的所在地——叶。
5蔡国:前531年,楚灵王诱杀蔡灵侯,随即出兵围攻蔡国,年底,蔡国灭亡,任命公子弃疾为蔡公。
这样的一通折腾,楚国完全控制了上述地区,再不用费力去协调盟国关系了,国力因此大增。但当时的诸侯国,特别是陈、蔡、许三国,立国已有数百年,国家观念比较牢固,又有一定实力,通过直接占领或者搬迁,楚国国力固然大增,但三国人民难免有强烈的抵触心理;尤其重要的是,无论是占有还是搬迁,灵王绝不是为了他们的幸福,而是命他们劳碌搬迁之后马上出更大的气力为自己服务,如此一来,上述地区的人心势必更不稳固,反而成为极易产生动荡的敏感地带了。
前12月,楚灵王下令修缮陈、蔡、东、西不羹(西不羹在今河南省舞阳县北,东不羹在今河南省襄城县东南)四城(《国语》称陈、蔡、不羹为三城(《国语》),与《左传》不同)。灵王很得意地炫耀:中原诸侯不服我而去归依晋国,不就是因为我们偏远吗?现在我的这三座(《国语》资料)大城,每座都能出战车千乘,已经与整个晋国相当了,再加上楚国本部的力量,还怕诸侯不来?但申无宇还是不以为然,他指出:边城规模过大,对本部形成的离心力也一定巨大,而且,灵王任命自己弟弟弃疾为蔡公,更是犯了国君的大忌,很可能形成“尾大不掉(原文)”的情况,灵王不听。
四、华而不实的对吴战事
灵王的业绩看似轰轰烈烈,其实仔细盘点起来,也只是对于自己北部几个原来的盟国实施了占领和控制,这也是由于晋国方面的软弱才得以实现的。实际上,灵王的华丽本是一种浮华,很大程度上是自恋的工具而已,真正碰到难办的事情,难缠的对手,外强中干的本质就显现无余了。例如,面对东方强悍的吴国,灵王在位期间,就没有占到任何便宜,他最终的倒霉,也与吴国的战场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