弭兵之后的几十年间,晋国对南方的楚国主要是妥协容忍,对中原的诸侯主要是安抚协调,而对北方的少数民族则采取了长期的战略攻势。作战频繁而成绩显著,这项事业的主要实施者,是荀吴。荀吴是一位从政时间长、有作为但没有最终登上执政宝座的大臣。因此,这里结合晋国开拓开拓戎狄的事业,也着重介绍一下这位晋国政坛的重要人物。
一、荀吴其人
(一)政坛履历
荀吴(中行吴、中行穆子),荀偃之子,其母为郑国人。
前554年春,执政荀偃在伐齐班师途中病故,临终指定荀吴作为中行氏接班人,荀吴进入晋国六卿行列,任上军佐,在六卿中排名第四;
前548年,士匄去世,赵武执政,荀吴晋升为上军将;
前541年底,赵武去世,韩起执政,由于韩赵两家的亲密关系,赵武之子赵成直接担任中军佐,荀吴仍为上军将;
前525年左右,赵成死,荀吴升任为中军佐;
前519年左右,去世。其子荀寅出任晋国下军佐。
(二)近仁之将
荀吴是一位虽未当上执政但颇有作为、留下记载较为充分的的晋国重臣。关于他的品质、性格、特长和缺点,通过一系列事迹就可以比较清晰地勾勒出来。
1刚勇
据《?》记载,荀吴善于手搏猛虎。可见从体质和爱好而言,这都是一位天生的猛将。
2质朴
据《新序》记载,荀吴还是一位简朴好德的仁人。他私人只有“皮车十乘”,不担忧财富的微薄,而只忧心“德之不足”。从这一点来看,就比韩起的“忧贫”要高上一个层次。
3木讷
荀吴的特长在于领兵作战,而不在外交周旋和文辞应对。前530年夏,齐景公与卫灵公、郑定公一起来晋国朝见新君,晋昭公亲自设宴款待景公,荀吴担任昭公相礼。席间,两位国君玩起投壶荀吴念出的祷词不严谨,被齐景公钻了空子,占了口舌上的便宜,随后荀吴也只能以强硬和露骨的言语去强压对方。这次活动充分章显了荀吴的弱项,此后,就很少见他出现在类似场合了。
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考察荀吴的上述特征,可算是符合这一评价的典型了。
(三)家族关系
1亲近势力
(1) 知氏
中行氏与知氏本来就是一家人,在斗争激烈的晋国政坛,他们密切团结、互相扶持当然是必要的选择。而知氏自强干的荀罃去世后,连续两代人丁幼弱,若没有荀偃、荀吴父子的扶持,几乎是没有可能守住
六卿的一个席位的。
前560年荀罃死,其子知朔早死,孙子荀盈刚刚六岁,知氏暂时推出卿的行列;
前552年,栾氏被驱逐,六卿中空出一位,程郑出任下军佐,注意,程郑与荀氏本为一家。
前548年,程郑去世,荀盈顺理成章顶替其职位。
前533年,荀盈英年早逝,晋平公本来想以自己的亲信替代,但居然在一个厨师头子屠蒯的责备下改变主意,令不足20岁的荀跞接替。这背后的力量无疑还是荀吴。
知氏连续两代人早死,能够维持一个六卿职位,并最后等出家族第二个强力人物荀跞,应该说没有中行氏的支持是根本不可能的。
(2)范氏
中行氏与范氏的紧密关系也是由来已久的。前560年荀罃死,本为二把手的士匄主动谦让,把执政的宝座让与上军将荀偃。前554年荀偃去世,士匄执政,荀吴直接被安排为上军佐,可见彼此的关系。前529年,韩起曾经要惩罚侵略小国的鲁国,被荀吴阻止;前517年鲁昭公被三桓驱逐,韩起本打算严肃处理,但最终还是在士鞅的周旋下不了了之。可见中行氏与范氏两家在立场上是基本统一的。
此外,《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前550年)》记载:中行氏……固与范氏和亲。《左传-定公十三年(前497年)》也记载:“荀寅(荀吴之子),范吉射(士鞅之子)之姻也”。可见两家的亲密关系是长久的、跨世纪的。
(3)魏氏
中行氏与魏氏的关系,不如与知、中行两家来得如此紧密,但荀吴和魏舒都属于武将类型,两人同时在上军服务多年,也是直接的上下级关系。前540年,两人共同领兵击败群狄,就是荀吴坚决支持了魏舒的建议,这次合作是愉快的。因此,两家应该属于比较良好的同僚关系。
2相对势力
(1)韩氏
应该说,中行、知、范三家紧密团结,加上与魏氏的良好相处,荀吴时期的家族*工作还是相当不错的。但也有遗憾,就是与正卿韩起的关系一直难以十分和谐。这里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个人的因素,还牵扯到第三者,以至于两家始终存在着很深芥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