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小说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版主小说网 > 大国上卿晋国诸卿家族史 > 第三节 开拓戎狄

第三节 开拓戎狄

第一,历史原因。中行氏与韩氏的关系在历史上就有­阴­影。前574年,栾书、荀偃联手拘捕了晋厉公,想拉拢韩厥一起弑君,被严词拒绝,荀偃一度还想攻击韩氏,被栾书阻止。这样的历史­阴­影,第二代代人是很难忘记的。

第二,家族原因。前641年赵武死,韩起执政,韩、赵两家的世代友好关系是尽人皆知的,韩起上台伊始,赵武之子赵成登上中军佐的高位,表面上似乎是韩赵两家位置的交换,但国家的卿位毕竟不是两家的私物,这样安排无论如何都是十分过分的。一贯谦让、懦弱的韩起这一次这么强悍,无疑是为了实现两家长期把持晋国政坛的目的。这样的安排,最难以接受的无疑就是荀吴了,这个中军佐本来应该是他的位子。何况,赵成年纪要轻得多,如此一来,等于荀吴终生都难以坐上执政的宝座了。这样的矛盾无疑是根本不可能缝弥的。尽管赵成早死,但这已经不重要了。

第三,个人原因。赵武、韩起都属于温文尔雅类型的政治人物,带兵作战是弱项,因此,二人的执政风格也都体现为调和、折中、周旋。一把手是气候的制造者,在这样的大气候之下,善于作战的荀吴自然很少有机会站在舞台的中央。荀吴是强硬派和好战派,在韩起的妥协政策走到尴尬的时候,往往是荀吴站出来严厉反对,如前531年楚国围攻蔡国的时候,荀吴的指责毫不客气,一点不给韩起留什么面子,韩起不得已组织诸侯*做做样子以敷衍。前529年,韩起想惩罚鲁国,又是荀吴出来反对:当年楚国灭蔡你不敢出头,现在对盟国倒如此霸道,你这叫什么本事!韩起也只得默默忍受。但韩起毕竟还是国家的执政,大方针的制定和掌握者,在韩起的绥靖政策下,荀吴的军事才­干­在南方和中原没有施展的空间(除了前521年领兵救宋,还是以妥协的方式收场),只得向北边的狄人用力,几乎终生致力于对戎狄的战争。

但韩起是个特别善于调和的人,他不会把矛盾弄到表面化和难以收拾的地步,因此,韩起、荀吴这对冤家也就居然大体平静地共了几十年的事。

(2)赵氏

通过上面的介绍,荀吴与赵成之间的关系也就可以一目了然了。赵成短命,留下的事迹也很少。可能他本就是与乃父赵武类似的温和人物,但反过来,自己一下子登上如此高位,保持低调和忍耐也是明智的选择。除了一次对子产的“不问苍生问鬼神”,一次到宗周出差,赵成再没有留下什么痕迹。最了不起的成就,就是他生出了赵氏的下一个强劲人物——赵鞅。

二、大原之战

西周灭亡之后,中原地区一度陷入无秩序状态,北方的狄、西方的戎趁机进入,南方的楚国(当时还被认为是蛮夷)也逐步拓展势力,华夏各国疲于应付,“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线”,形象地描述了当时民族斗争的状况(虽然是一鲁国为观测点说的)。有人统计,公元前722年-前637年的86年间,戎狄攻华夏共16次,华夏伐戎狄共9次,可见当时戎狄的实力并不弱于华夏。但从中原地区霸主制度产生后,华夏逐步占据了战略优势。关键原因有二,其一,华夏诸侯重视相互团结与支援,如狄人灭卫,齐桓公率领诸侯帮助卫国重建,山戎攻燕,齐桓公也亲自帅军解救。而戎狄碎广,但相互分散,不知道团结。第二,华夏诸侯不仅团结自己,而且知道分化敌人。晋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他要同时面对戎人和狄人的压力。狄人又分为赤狄和白狄。一开始,晋国人团结实力较弱的白狄共同打击赤狄,赤狄难以抵挡,逐渐没落下去;随后,晋国有采取与戎人联盟对付狄人的策略,如此,白狄也逐步衰落。直到戎、狄两部都不足以对晋国带来严重威胁的时候,他们才切身感到来自晋国的压力,才知道团结起来,但,这时候已经太晚了。

前569年,无终国(山戎人之国)国君嘉父派使臣来晋国求和,晋悼公采纳魏绛的建议,实施和戎政策,此后的几十年,双方大体相安无事。随着北方狄人势力的削弱,狄人各部纷纷依附于无终。可能是势力壮大后信心充足,也可能是吸纳狄人的失败教训,无终联络各部狄人,开始与晋国为敌,晋国方面刚刚完成与楚国的弭兵,也恰有集中力量打击戎狄的­精­力和时机。终于,公元前541年夏,双方在大原(又称大卤,在今山西省太原市)展开了一场决战。

晋国方面,带队的是上军将荀吴与上军佐魏舒,都是晋国六卿中最善将兵的大将,兵力可能就是晋国的整个上军,占全国兵力的三分之以左右。而敌人方面,是无终国的戎人与各部狄人,应该是当时晋国北部戎狄力量的大集合了。这次大原战役,不仅对于消除晋国北部威胁意义重大,还为晋国军队的战术带来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革新。

作战前夕,魏舒向荀吴建议:“敌方是步兵,我们是战车,此处地势崎岖, 10个步兵就足以对付一辆战车,如果战车遇到险阻不能行进,情势将更加不利。请把我们的部队都化为步兵作战吧,我带头!”荀吴也是打仗高手,听罢立即批准。于是下令全军丢弃战车,改编为步兵,以行为编制:原来每五乘战车的士卒改编为三个伍(每乘3人,每伍5人)。但士卒们打了几百年的车战,这样的临时改革岂是易事,不少人自然难以接受。荀吴的一个亲信部署就带头抵制,荀吴下令将此人斩首,把首级巡示全军,改编才得以彻底推行。按说,荀吴的爷爷荀林父当年就是中行主将,中行氏的部署怎么可能对恢复行的建制如此难以接受?合理的解释只能是,当年(前632年)的“三行” 也是车兵而并非步兵,用“行”的名字,只不过是因为当时晋国已有三军,而根据周制,天子有六军,大国只能有三军。三军之外再增加编制,就是违制,所以才取了“三行”这样一个区别于军的名字以掩耳盗铃罢了。

在荀吴与魏舒的指挥下,晋军摆下五个军阵,前面叫两,后面的叫伍,右面叫专,左面的叫参,最前面的叫偏。在习惯了车战的晋国士卒笨手笨脚,好久也难组成阵形,特别是最前面的“偏”,人数既少,队列又乱。各部狄人看了无不大笑,来不及列队就一股脑冲了上来,谁知中了晋军诱敌之计。冲到眼前,后面晋国大军掩杀过来,狄人大败。获胜则拼命抢掠追杀,失败则四散奔逃互不援救,北方胡人的这种风格由来已久并根深蒂固。南宋时期的岳飞似乎就指出过金人的这个特点(?)。

车兵改步兵为什么如此之难呢?原来,在当时的中原各国,战车不仅是作战工具和作战单位,更是军人职位和身份的象征。一乘战车配置士兵几十人(原为75人,后为30人),只有三人在战车上,其余几十人在战车周围。战车上的军人职位高于步兵,这样,职位的高低一目了然。现在要大家一起站在地平线上,原来地位尊贵的长官就展现不出任何优越感了。

三、灭肥

大原之战,《春秋》记载为“晋荀吴帅师败狄于大卤”,似乎吃亏的主要是狄人,《左传》描写也似乎如此。但奇怪的是,这次战役之后,无终这个山戎建立的国家也就基本没有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了,而白狄的势力则是在一天天地增长着。在山西、河北边界出现了一个白狄人建立的大国——鲜虞,鲜虞又名中山,势力范围在今河北省正定、藁城一带,国力十分强悍,直到战国中期才被后来的魏国攻灭。鲜虞的附近还有两个白狄小国肥(在今河北省藁城县一带)、鼓(在今河北省晋县一带)。白狄人原是晋国的盟友,但是现在,三个白狄之国相互依托,成为晋国人背后的严重威胁。而荀吴今后的使命,就是不断对这几股白狄势力施加打击。

前530年,齐景公得到晋国的许可伐北燕。鲜虞收到晋国的通知,说要出兵与齐军汇合,一同伐燕,希望军队能借道鲜虞,鲜虞人也没有十分在意。谁料晋军借道是假,伐狄是真。荀吴率领军队突然转向,攻陷昔阳(在今河北省晋县西),肥国国力弱小而又丝毫没有准备,自然难以抵挡。8月10日(壬午),灭肥国,带着肥国国君绵皋得胜而回。

肥国毕竟是鲜虞属国,这样假途灭虢的把戏是晋国人的传家宝,刷起来自然得心应手,而肥国毕竟是鲜虞属国,从此,晋国与鲜虞之间进入战争状态。

四、攻鲜虞

既然战争的帷幕已经拉开,就只能继续伐下去。但鲜虞人从此知道警惕,也并不十分好下手。

前529年秋,晋国出兵车4000乘,在平丘召集诸侯。鲜虞人听说晋军全部出发赶往东方去了,一时也就放松了戒备,边疆的哨卡也几乎休息了。不料荀吴率领晋国上军突袭过来。荀吴突进到中人(在今河北省唐县西北),驱动冲车(冲锋车)大举追击敌人,大获而归。

五、灭鼓

(一)义师游戏

前527年秋,荀吴再次出兵*鲜虞,包围了鼓国的都城。这次围城,荀吴上演了一出“义师”的好戏。

鼓国被围,形势严峻,城里有人偷偷告诉荀吴愿意投诚,希望里应外合,帮助你们拿下鼓国,但被荀吴拒绝了。左右的人问:“这么不用部队劳苦攻城就能达到目的的美事,您为什么不­干­呢?”荀吴:“我听叔向说过:‘好、恶都不失常,百姓才能知道该怎么做,这样,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如果我们自己的城里出了叛徒,我肯定特别厌恶他。现在别人的城里出了叛徒,我怎么能喜欢这样的人呢?到时候我厌恶的人得到了赏赐,该如何对待我喜欢的人呢?如果不赏赐,又会失信,那样还怎么管理我的民众?打仗嘛,有实力就进攻,实力不足就回去,量力而行就可以了,我不能因为想取下一座城而亲昵­奸­人,那样我的损失就太大了。”随即,荀吴居然把鼓国叛徒出卖给鼓国人,让他们杀死叛徒,并修缮工事。

大军围鼓三月,鼓国又有人带着部属出来投降,荀吴看了看投降者的部属,说: “他们脸上还没什么饥­色­嘛,你们还是回去好好守城吧!”又有军吏质问:“现在城池唾手可得你却不要,放任我国的百姓劳苦而士兵疲惫,您就这么事奉国君啊?”荀吴:“我就是这么事奉国君。如果因为获得获一座城而教人民懈怠,要城又有什么用处?得到城池换取懈怠,还不如保持原貌呢。换取懈怠不会有好结局,抛弃原有的斗志更不吉利。鼓人能事奉他们国君,我也能事奉我的国君。躬行道义而不改变,喜好厌恶不失常,这样,到头来,城我们可以攻克,还可以让百姓知道道义所在,让百姓愿意誓死报国而没有二心,这不是很好吗!”

又过了段时间,鼓国人来告:粮食尽了,力也竭了。荀吴这才光明正大地开进城去,没有杀戮一个鼓国人,只是带着鼓君鸢鞮(《国语》作“苑支”,故事情节也有不同)凯旋回国。在绛都举行献俘仪式后,又把鸢鞮放了回去,继续作他的鼓国国君。

(二)奇袭昔阳

不料,荀吴的义气与晋国的宽大处理并没有感化这位鸢鞮,回去后又投靠了鲜虞。前520年6月,又是荀吴领兵经略东阳——太行山以东、黄河以北地区。派士卒伪装成籴粮的商人,暗带兵甲,假装在鼓国都城昔阳门外休息,突然袭击杀入城去,二次攻陷了鼓都。这次的鸢鞮再没有那么幸运,昔阳被正式划入晋国版图,荀吴派大夫涉佗作为这里的守将,自己押解着鸢鞮回国。

(三)家族根基

无论如何,荀吴第一次围攻鼓都的行为都会让人觉得难以理解,如果仅仅理解为他是一个忠义仁厚的君子,未免过于幼稚了。第一,看看荀吴此前乃至此后的军事行动,多么的兵不厌诈,多么的不择手段,无不阐释了“兵者,诡道也”的真理,这么圆熟的荀吴,如何到了这里就变成宋襄公一样的迂腐之徒了?第二,这样大仁大义的行为依然不能感化对手,为什么第二次就采取了突袭,而放弃了原来的大仁大义?

这里的解释是,荀吴在讨好鼓国的国民。为什么要讨好呢?是为自己家族在这一地区打下牢固的政治基础。当时晋国六卿各有自己的势力范围,世代统治,根深蒂固。为后代打下一片巩固的根据地,是每个家族主人十分关心的大事,如赵氏家族对晋阳的苦心经营。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样下去,六卿家族之间最终难免大打出手起来。事实也表明,20多年后,中行氏被晋国所驱逐,打了整整七年的内战,荀吴的儿子荀寅节节败退,退守的都是山西东部、河北西部这些地区,主要也就是所谓的“东阳”地区。荀吴处心积虑打下民意基础,是为自己的家族在这里站稳脚跟。因此,这次 “略东阳”的行动,就是巩固自己在这个地区的统治。第一次攻克后不戮一人,第二次攻克后直接派部下驻守,用意再明显不过。荀吴本是个不善言辞的人,第一次围城时那些漂亮话,应该真是叔向教的,而他以东阳作为家族根据地,也有可能是出于叔向的指点。

六、灭陆浑

公元前525年秋,京师迎来了晋顷公派来的使者屠蒯(就是原来那个劝阻晋平公废知氏的火夫长,现在已经是大夫了),请求周王允许晋国在洛水与三涂山(在今河南省嵩县西南)举行祭祀活动。这可是少见的怪事,周室有聪明人,大夫苌弘告诉刘献公(刘挚):“这位客人满脸杀气,根本不象要祭祀的样子,难道是想*戎人不成?陆浑之戎现在与楚国走得很近,一定是这么回事!您也要早做准备啊。”于是,周室方面也立即调动武力,加强警戎。

9月24日(丁卯),晋国大将荀吴领兵从棘津(在今河南省卫辉市南)南渡黄河,派祭史先到洛水,假装祭祀的样子。陆浑戎人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受到荀吴的突袭。27日(庚午),陆浑被灭,陆浑人这才被告知,*你们是因为你们投靠楚国。陆浑国君仓皇逃奔楚国。还有很多陆浑人逃往甘鹿(在今河南省宜阳县东南),不料正跳进周王部队的口袋阵,晋国灭陆浑,周景王也着实发了笔大财。

这次出兵,从河南北部赶到西南部,荀吴仅仅用了三天时间,可见行军是多么迅捷。这次军事行动的起因,是因为执政韩起梦见晋文公拉着荀吴的手,把陆浑交给了自己。所以,韩起才派荀吴完成这次任务。部队回国后,又在文功庙里举行了献俘虏仪式。韩起一贯擅长医卜神相之类的玄学,这次安排,又不知道他到底有什么考虑和用意。

0 0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