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小说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版主小说网 > 大国上卿晋国诸卿家族史 > 第一节 士鞅其人

第一节 士鞅其人

一、履历

士鞅(范鞅、范献子),士匄嫡子。自前559年参加晋国伐秦之战,到前509年代替魏舒执政,约去世于前500年前后,在晋国政坛生存约60年,是晋国200多年间政治生命最漫长的人物。

(一)暂露头角

前559年夏,晋国出兵伐秦,年轻的士鞅参加了此次战役。

由于栾黡不听元帅荀偃命令,擅自撤兵,导致联军无功而返。栾黡的弟弟栾鍼来找士鞅商量,两个人决定为国家挽回颜面,一起驰车冲向秦军营寨,结果栾鍼战死,士鞅活着回来了。栾黡听说后找到士匄算帐,士匄只好让儿子流亡秦国。士鞅流亡秦国的时间比较短暂,就被秦景公礼送回国了。

(二)公族大夫

前557年,晋平公即位,任命祁奚、韩襄、栾盈、士鞅为公族大夫。

前555年,荀偃率领联军伐齐,在攻打齐国都城的战斗中,范鞅负责攻打临淄西门(雍门),随后还攻打了西北门(扬门)。

前554年,荀偃去世,士鞅的父亲士匄执政。

前552年,士匄、士鞅、栾祁(士匄女,栾盈母)父子(女)三人­阴­谋驱逐栾盈。

前550年,栾盈潜回晋国复仇,士鞅机智果断地策反了原本支持栾盈的魏舒。随后率人防守宫门,顶住栾氏的猛烈进攻。

(三)下军佐

前548年秋,士匄去世,士鞅进入六正行列,任下军佐。

(四)下军将

士鞅升任下军佐时间很短,前548年底,下军将程郑卒,士鞅任下军将。此时晋国六正人选为:

中军将:赵武 中军佐:韩起

上军将:荀吴 上军佐:魏舒

下军将:士鞅 下军佐:荀盈

在下军将这个位置上,士鞅整整呆了23年,可谓是最长的一任。

(五)上军佐

前525年左右,中军佐赵成去世,六卿调整为:

中军将:韩起 中军佐:荀吴

上军将:魏舒 上军佐:士鞅

下军将:荀跞 下军佐:赵鞅

(六)上军将

前519年左右,中军佐荀吴去世六卿调整为:

中军将:韩起 中军佐:魏舒

上军将:士鞅 上军佐:荀跞

下军将:赵鞅 下军佐:荀寅

(七)中军佐

前514年秋,韩起去世,魏舒执政,士鞅升任中军佐:

中军将:魏舒 中军佐:士鞅

上军将:荀跞 上军佐:赵鞅

下军将:荀寅 下军佐:韩不信(韩起孙,韩起嫡子韩须可能先于韩起去世)

(八)中军将

前509年正月,魏舒去世,士鞅终于当上了晋国执政:

中军将:士鞅 中军佐:荀跞

上军将:赵鞅 上军佐:荀寅

下军将:韩不信 下军佐:魏曼多(魏舒孙,魏舒嫡子先于韩起去世)

二、地位

前面说过,担任执政之前,士鞅在晋国政坛已经活动了整整50年,这绝不是一个平庸的人物,这50年,士鞅通过自己的积累与努力,早已成为影响晋国政治的重要人物,范氏家族在晋国内外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关键的角­色­。

(一)东方外交

随着三军六正制度的发展,晋国六正之间的分工越来越明确和清晰了,士鞅似乎从一开始就是负责晋国的对鲁外交,随后这一职权越来越强化,甚至成为晋国东方外交的主持者。

1谦恭时期

訾祏,范氏家臣,范宣子士匄的智囊,士匄当政时期,曾经为了与一位大夫争田而准备动用国家的军队,最后被訾祏劝阻。后来,訾祏死了,士匄感觉自己失去了最重要的助手,没有这样一个智囊,他也很担心自己身后家族的命运。士匄找来儿子士鞅:“阿鞅啊,以前我有訾祏这样的人才,可以朝夕与他商议问题,这样,我才得以成功地执掌国家大权,保持家族地位。现在我看你呀,独断大事你没这个才具,找人商量又没有这样一个人,我死之后,你准备怎么办呢?”士鞅回答:“我平时恭恭敬敬地待人做事,不敢贪图安逸和敷衍了事。努力学习,躬行仁德。遇见什么事情就真心和大家商议,而不装模做样去讨好;个人意见虽然正确也不敢自以为是,一定按照长者的意见去做。”范宣子很满意:“恩,这么做,你可以善终了。”

父亲退休前后谆谆教导儿子,这是范氏家族的优良传统,当年的士会在退休之后还屡次教导士燮,现在士匄也是如此。事实证明,范氏的家教是成功的,士匄去世,士鞅长期担任晋国下军将,这样一个下卿的席位其实是不好坐的,而士鞅也以自己的谨慎和勤奋慢慢在晋国站稳了脚跟。

(1)聘鲁

前544年6月,晋平公召集诸侯为杞国修缮淳于城。齐、宋、鲁、卫、、郑、段、曹、莒、滕、薛、小邾等11国派大臣带领本国建筑队一并赶来。

完工之后,晋平公派大臣到各国聘问,感谢大家参与淳于工程,前往鲁国的是上军佐士鞅,鲁襄公不敢怠慢,隆重接待。公享之,大臣展庄叔执币(执币,拿着礼物。主人劝酒,送上束帛作为礼物,叫酬币)。随后进行­射­礼,按照礼制,天子与诸侯­射­用六耦(六对,12人),诸侯之间用四耦,诸侯与大夫­射­用三耦。者三耦,参加­射­礼的人必须善于弓箭而有娴于礼仪,鲁国的公室没落,已经凑不起这样的六个人,只好用家臣(大臣之臣)来补充。展庄叔的家臣展瑕、展玉父为一耦,另外四人为襄公之臣,公巫召伯、仲颜庄叔为一耦,鄫鼓父、党叔为一耦。这样,才算勉勉强强完事。冬天,鲁国的派孟孝伯到晋国回访。

(2)联齐

前536年11月,齐景公来晋国朝见,这对于晋国是很有光彩的事情,因为齐国虽然是晋的盟友,但根据弭兵协议,地位与晋国平等,并没有纳贡和朝见的法定义务。晋国方面十分重视,派士匄(应为误记,士匄是范宣子之名,士氏之人应该不至于再取这个名字)跟着士鞅,一直迎到黄河边上,《左传》称为“礼也”,可见迎接的礼仪工作还是相当圆满的。

但齐景公的谦恭是有代价的,这次过来,主要是请求晋国允许自己*北燕,晋平公也就准许了。

(3)定卫

前535年8月,卫襄公病逝。一位晋国大夫向士鞅建议:“卫国事奉晋国如此恭顺,但我们晋国并没有以礼对待卫国,庇护他们的叛臣,获取他们的土地,所以诸侯才纷纷背离我们。晋、卫本是兄弟之国,兄弟之间都不能和睦相处,何况是更疏远的人呢?现在又对卫国的新君不加礼遇,卫国人一定会背叛我们的,这样我们不等于自绝于天下诸侯了吗” 士鞅觉得有理,就转告了执政韩起,韩起欣然采纳,派士鞅到卫国吊丧,并将原来孙林父归降时带来的戚邑归还给卫国。

孙林父携戚邑归降晋国在前547年,大概此时孙林父已经去世,不管这样,车样的处置自然使得两国关系更加融洽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