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小说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版主小说网 > 大国上卿晋国诸卿家族史 > 第一节 士鞅其人

第一节 士鞅其人

——从上面的记载可以看出,在当时(晋平公时期)的晋国六卿中,士鞅分管的工作是东方外交。但这属于正常意义上的工作范畴,工作之外的家族利益并没有严重到影响工作的程度。其理由:第一,东方外交事务并非专属于士鞅,比如前544年召集诸侯为杞国筑城,组织者就是下军佐荀盈,应该说,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士鞅的聘问。而事实表明,荀盈在晋国的东方外交工作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例如前533年,也就是他早逝的那年,荀盈还到齐国迎亲,可见知氏也在加强与齐国的联系。即使在前533年荀盈去世之后,士鞅还是不能专管东方外交,虽然荀盈之子荀跞年少,但荀跞的伯父、上军主将、强悍的荀吴还在。第二,从士鞅在对齐、鲁、卫的外交事务处理来看,只是在正常履行职务而没有掺杂家族利益的成分。第三,从士鞅聘鲁期间的表现来看,他还没有实现对鲁国进行实际控制的程度。当时的鲁国,国君与三桓之间权力斗争有激化的迹象,虽然三桓已经把持了国家大权,但鲁襄公也在尽力维护国君的权威,对于士鞅的接待,尽管襄公已经到了捉襟见肘,连六个­射­者也难以找齐了,但这里面依然没有三桓的参与,而是由忠于国君的展氏协助完成接待工作,这表明了襄公亲自把持对晋外交的努力和决心。而当时的情况,士鞅若要顺利地控制鲁国,关键就是控制三桓,特别是掌权的季氏,这个过程,要到很多年之后才可以实现。

2对鲁控制权

韩起执政中后期,六卿家族争权夺利的斗争开始激化,这在本质上是韩起本人的贪婪活动造成的上行下效的效应。具体到鲁国问题,鲁国方面显然没有赢得晋国执政韩起的欢心,前532年,鲁国侵略莒国,攻取了郠(在今山东省沂水县),还杀莒国战俘用作牺牲。前529年,晋国组织诸侯在平丘结盟,制裁鲁国的侵略行经,鲁国执政季平子被晋国人押解回国,眼看面临重处,结果是中军佐荀吴挺身而出,指责韩起的无能和无理,韩起只好放季平子回国。可见,在这一时期,鲁国人实际上是以中行氏为保护伞的。

前519年左右,中军佐荀吴去世,由于士鞅曾经长期负责东方外交事务,由于中行、范两家的友好关系,对鲁的控制权逐步落如士鞅手中,但这还需要一个很长的探索过程。

(1)加牢

前521年夏天,士鞅再到鲁国访问,当时主持接待的就是叔孙婼。季、叔两家不和,季平子想让叔孙婼得罪晋国人,就让有关部门依照7年前接待齐国大臣鲍国的礼仪规格接待士鞅。士鞅是什么人,当时就翻脸了:“鲍国的职位比我低,齐国又比晋小,你们竟然以他的规格待我,那就是看不起我国了。你们等着,我会寡君(晋君)汇报的!”这下鲁人害怕了,在七牢的基础上又加上四牢,以十一牢(一牛、一羊、一猪为一牢)的规格重新接待士鞅。

按照当时的礼仪,接待天子才用七牢,鲁国人作为礼仪之邦,用七牢接待齐国大臣鲍国,是因为那次鲍国是来归还鲁国的领土,本来就已经越轨,现在士鞅不满,又采用了破天荒的十一牢。几十年后,吴王夫差也拿这个说事儿,居然要求鲁国用一百牢接待自己,可见当时的礼乐已经崩坏到什么程度了。而士鞅的行经也很为鲁国人所不齿,后来被鲁国的子服景伯评价为:“贪而弃礼”。

(2)索贿

前519年春,邾国人修筑翼(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南)的城墙,完工后返回都城,鲁国人半路伏击,邾国的这只军队全军覆没,徐鉏、丘弱、茅地三位邾国将军也束手就擒。邾国国君来晋国控诉。晋国方面立即派人到国人问罪,负责外交事务的叔孙婼(叔孙昭子)到了晋国就被扣留了。

鲁国再次受到如此严峻的对待,主要是因为他们始终没有与韩起建立起密切的关系。但叔孙坚决捍卫国家尊严,弄得韩起很难收场,士鞅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以出面摆平为诱饵,直接向叔孙婼索贿。士鞅绝不是一个廉洁的高士,但绝对是一个牟利的高手。从一旁撺掇韩起严惩叔孙婼,自己再出来提出价码把事情摆平,这样的事情他可完全做得出来,事实上,以后的鲁国人也就真的选准了士鞅这个保护伞了。但现在,一切还处于酝酿阶段。士鞅是文明人,自然不好直说,就派人来传话:能否送我顶帽子?这其实是当时通行的索贿用语,叔孙婼自然不可能不懂,但他就是装糊涂,根据士鞅的帽子尺寸做了两顶送去,同时声明:只有这么多了!

就这样,事情僵持了大半年,直到第二年春,晋国人终于决定礼送叔孙婼归国。而士鞅的个人目的再次落空。

(3)联季

其实,士鞅对于鲁国的情势还是缺乏必要的了解和分析。现在的鲁国政权已经牢牢把握在三桓手中,而三桓之间又是矛盾重重,季孙氏与叔孙氏不和,而实际掌权的又是季孙氏,所以,要掌鲁国,务必从季孙氏入手。

机会不久就来了。

前517年9月,鲁昭公在几个大夫与自己的几个儿子的支持下发动突然袭击,想一举歼灭季孙氏不料中间发生变故,自己反而被季平子驱逐出国了。以臣出君,这在当时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一时间成为天下人关注的焦点,面临巨大压力的季平子不得不付出代价来自保了。鲁昭公一开始想借助齐国的力量回国,非但没有成功,还引起了晋国方面的强烈不满。只到前515年春,鲁昭公才掉头向晋国人求救。

现在的晋国正在为平息周王朝的内乱而忙得焦头烂额,一时顾不上东方的事务。终于,这年秋,周天子的事情基本底定,这才腾出­精­力处理鲁国的纠纷。

前515年秋,晋、宋、卫、曹、邾、滕六国大臣在郑国的扈(在今河南省原阳县西)*,这次会议有两项主题:一是要求各国出兵为周天子护驾;二是研究如何帮助鲁昭公回国。本来,会议形势对昭公还是十分有利的,宋国代表乐祁犁、卫国代表北宫喜都力主出兵护送昭公回国复位,但糟糕的是,这次会议的主持人、晋国上军主将、主管东方事务的士鞅大人早已收受了季孙意如的重贿,此行的目的就是组织任何人帮助昭公。士鞅一番蛮不讲理的“高谈阔论”,说得乐祁犁、北宫喜赶紧收回意见。宋、卫两个相对的大国熄火,曹、邾、滕三个小国也自然不在士鞅话下。大会就这样散了。

(4)保季

时间来到公元前511年春天,晋国的情势发生了改观。晋顷公去疾于上年去世,今年是晋定公(名午),晋定公年轻新立,颇想有所作为,决心出兵送昭公回国。现任执政魏舒与季孙的靠山士鞅关系也颇有些不谐,也就支持国君的立场。这样一来,方针基本确定。

但士鞅——现在已经是中军佐了——既然满足了自己拿人钱财的胃口,也就必须开动他替人消灾的脑筋。他向晋定公提议:“我们可以先招季孙意如自动来晋国受审,他不敢来,就说明他确实有不臣之心。然后我们再理直气壮地去*他,怎么样?”建议合情合理,定公采纳,派人到鲁国去招意如。士鞅赶紧派人私下通知意如:“你一定要来,我保你平安无事。”这样,意如只得壮着胆子来到晋国。

这次,晋定公命一向分管周晋关系、与鲁国没有过深纠葛的上军主将荀跞处理此案,办案的地点不在晋国的绛都,而是选择在一个叫适历的地方,颇有排除一切­干­扰、隔离审查的味道。荀跞公事公办,训斥季平子,季平子低头认罪,答应迎接鲁昭公回国,但昭公不识时务,坚持请求晋国人驱逐季孙氏,弄得荀跞也觉得过分,­干­脆不管了。这样,鲁昭公只得继续漂流在外,季孙氏继续控制鲁国,而士鞅也得以继续控制对鲁外交。

(二)宗周事务

晋国关于宗周的事务,也是有专人负责处理的,负责这方面事务的卿,是荀跞,例如,前527年6月,周景王的王后和大子寿去世,就是荀跞带着大夫籍谈前往,公元前520年王子朝之乱爆发后,宗周事务成为晋国上下的首要难题,多次出兵帮助周定王对付王子朝,其中领兵的最高官员还是荀跞。时间来到公元前6世纪20年代后期,士鞅担任中军佐,政治地位日益稳固,也开始Сhā手宗周事务了。

前510年8月,周敬王派富辛和石张两位大夫来到晋国传话,请求晋国召集诸侯为天子修筑成周城,士鞅出来,力劝执政魏舒接受:“与其帮助天子戍守,还不如为天子筑城。天子已经说了,只要成周筑好,以后再有麻烦,我们晋国也可以不管了。这样,既遵从了从王命,又解减轻了诸侯的负担,晋国也不用再为天子忧心。这样的好事不做,还要去做什么呢?”魏舒听了连连点头,立即答应。

士鞅的话自然有理,但深究起来,还是有自身因素在里面的。周王室关于修筑成周的主意,是大夫苌弘提出的,得到了卿士刘文公的支持,这才决定下来,而周的刘氏与晋的范氏关系非同一般,两家世代联姻,十分亲近,因此士鞅才如此积极地鼓动。筑城的事情一旦确定下来,表明了士鞅对王室事务的实际影响力,也可能成为他Сhā手这方面事务的开端。但随后,魏舒并没有委派士鞅组织这次活动,而是自己亲自前往。

前509年春,魏舒在召集诸侯筑城期间,自己跑到大陆去打猎,随即死在那里。士鞅继任执政,随即命令撤去魏舒的柏椁,降低下葬规格,理由是魏舒不勤王命,其实泄愤的因素才应该是主要的。

(三)晋国内政

随着职位的提升,士鞅在国内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由于与魏舒的关系不那么和谐,士鞅与中行氏联手,在前513年促成了“铸刑鼎”事件。这一事件前面已经详细论述。具体实施者是荀寅,主谋者是士鞅,赵鞅算是“胁从犯”,这一立法议程在晋国得以顺利通过,可见士鞅在晋国政坛的能量。

总上可见,50年的仕途生涯,士鞅绝非在碌碌无为中度过,等到自己执政的时候,士鞅已经为自己打下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基础。

三、风格

前面说过,担任执政之前,士鞅在晋国政坛已经活动了整整50年,这绝不是一个平庸的人物,这50年,士鞅的为人处事风格已经十分明晰地展现给了大家,上台之后的一系列表演,只是他自己下列风格的贯彻罢了。

(一)智勇

一开始,士鞅是以一个少年战士的形象出现在晋国政坛的。几次作战的表现,已经生动反映出他有勇有谋的潜质。

1伐秦

第一次是前559年夏,晋国出兵伐秦。由于栾黡不听元帅荀偃命令,擅自撤兵,导致联军无功而返。栾黡的弟弟栾鍼来找士鞅商量,两个人决定为国家挽回颜面,一起驰车冲向秦军营寨,结果栾鍼战死,而士鞅活着回来了。栾鍼自然是一位忠勇可嘉的战士,而栾鍼来找士鞅,说明士鞅同样是个武艺不凡的小将军。至于他最终没有陪栾鍼一起战死,一则说明他的武艺,二则说明他根本不是一个“死心眼”的英雄,其报复绝非做一个烈士那么简单。

2伐齐

前555年,荀偃率领联军伐齐,在攻打齐国都城的战斗中,士鞅负责攻打临淄西门(雍门),随后还攻打了西北门(扬门)。这时候的士鞅还只是一位公族大夫,但其表现则要比为卿的赵武、韩起惹眼得多。再次证明了他的军事能力。

3灭栾

前550年,栾盈潜回晋国复仇,范、栾两家经过一番殊死搏斗,最终栾盈战败,栾氏被灭。真个是上阵父子兵,此次事件,士鞅的胆识、勇气和机智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

首先是成功地策反了原本支持栾盈的魏舒,导致叛党的力量一下子减少了一半。而士鞅在整装待发的魏家军面前临危不惧,以及对魏舒半劝半迫的策反,绝非常人所能比拟。

随后是率人防守宫门,顶住栾氏的猛烈进攻。当时的情况是,士匄保护晋平公退守公宫,栾盈指挥党羽猛攻,范家军死力防守,但栾家一部军还是登上了宫门。士匄告诉儿子,顶住!如果敌人的箭­射­中国君屋子,你就去死!

士鞅握剑,亲自指挥士卒防守,实力不足的栾家终于开始退却了。

“短兵相接”,通常用来形容战斗的激烈,这里面是大有道理的。热兵器战争的死亡概率,其实远不如冷兵器作战的高,所以,“拼刺刀”现在往往被看成极危险的作战方式。而冷兵器战争也是这个道理,兵器越短,危险­性­越大,死亡概率越高。春秋时期作战一般用戈,而以剑相搏,往往被认为是极危险的事,也是勇气的象征,主动弃戈执剑,是决死的姿态,往往能在士气上给对手以震慑。后来的宋国内战中,政府军不利,就是以弃戈用剑的作战方式扭转了战局。这里士鞅执剑,也是一理。

(二)才略

范氏是一个古老而煊赫的家族,家学底蕴深厚,世代是人才备出,士鞅个人同样继承了这一优秀传统,不但智勇兼备,其才学和政治能力更是优异。

士鞅是个好学的人。《国语》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士鞅访鲁,聘问期间,与鲁国人交谈,士鞅提到鲁国的具、敖两座山,发现鲁人并不直说山名,而是用两座山所在的乡名替代,士鞅奇怪,对方解释:“这是先君献公、武公的名讳啊。”原来,鲁献公名具,鲁武公名敖,这样,鲁国人遇见具、敖两个字就要避讳了。就如同宋武公叫司空,此后宋国的司空因此改叫司城一样。到了人家的地盘却犯了人家的忌讳,士鞅觉得很不光彩,回国后逢人就说:“人不学习真的不行!我到鲁国一趟,就犯了人家两个忌讳,为人耻笑,就是因为不学习啊!人有了学问,就象树木有了枝叶。树木有了枝叶还能给人提供荫凉,何况君子有的才学呢?”

——这个故事,《国语》 并没有记载具体时间,但从士鞅对鲁国情况的陌生、士鞅的谦虚好学以及他对父亲士匄的承诺来看,应该就发生在前544年他第一次聘鲁期间。

(三)贪婪

士鞅的贪婪,上面的事迹已经清晰可见,这一点与乃父士匄一脉相承,不同的是,士匄在执政之前相当收敛,而士鞅则是基本不忌惮什么的。

(四)骄横

孔子曰:富而无骄易。话是这么说,富人能做到谦虚谨慎的毕竟是少数,士匄、士鞅两代人的积累,范氏在晋国已经成为富贵已极的大户,这样的大户之家,作风自然是很强梁的。《国语》记载了这样一件趣事:

大夫董叔要与范氏结亲,新娘子是士匄的女儿,士鞅的妹妹。叔向劝他:“你还是算了吧,范氏那么富贵!”董叔说:“我就是冲着这个来的!与范家结亲,我自己正可以系援一下啊。”——系援,也就是攀附的古代说法,叔向自然不好再劝。这个新娘子果然不好伺候,一天,她找到自己的哥哥告状:“他对我不敬!”这下可坏了,士鞅立即命人把妹夫抓来,用绳子捆着,吊在庭院的槐树上。看见叔向经过,董叔赶紧求他为自己求情,叔向回他:“你不是想系吗?现在已经系住了;你不是想援(挂)吗?现在已经援起来了!这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这个故事应该发生在士匄去世之后(前548年),叔向去世之前(前520—前514年间)。

0 0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