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小说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版主小说网 > 大国上卿晋国诸卿家族史 > 第二节 知氏

第二节 知氏

第一次是在前520年12月,荀跞与大夫籍谈、贾辛、司马督(司马乌)分兵四路,分别驻扎于侯氏(在今河南省偃师县缑氏镇)、­阴­(在今河南省孟津县北)、溪泉(在今河南省巩县西南)、社;闰12月,晋国再次增兵,箕遗、乐征,右行诡渡过伊、洛,攻取前城(洛阳市东南),驻扎于王子朝部的东南。直到前519年、周敬王元年正月初一(壬寅),晋、周包围了王子朝的根据地——郊。次日,郊、寻阝两地守军溃逃。随后,敬王觉得形势已经大体稳固,就向晋军表示,进一步的工作自己可以胜任了。正月9日(庚戌),晋军撤兵而去。

第二次是前516年4月,晋国再次收到单穆公的告急书:周王所在的刘就要守不住了!7月29日,晋国派来救急的荀跞、赵鞅到达滑(在今河南省偃师县缑氏镇)与王师会合,进而一鼓作气发起进攻,直到 11月才赶跑了王子朝,这场*终于告一段落。

两次出兵勤王,不仅战果卓著,还为荀跞带来了崇高的国际名誉。《诗经-曹风-下泉》云:

芃芃黍苗, 繁茂的庄稼苗啊

­阴­雨膏之; 有­阴­雨滋润

四国有王, 天下人的王啊

郇伯劳之。 有郇伯的来勤

——有注家就认为,这几句诗讲的就是这次王子朝之乱,郇伯就是荀跞(“郇”通“荀”。参见高亨《诗经今注》)。如果这个解释正确,这两次勤王的功绩居然得到东方的曹国人的歌颂,可见荀跞的表现必定是相当优异的。

2鲁国纠纷

前517年,鲁国又发生内乱,昭公本来想驱逐季孙,事败后自己反而流亡国外。对鲁外交原来是由中军佐士鞅负责的,但士鞅接受贿赂而偏袒季氏,导致问题久拖不决。前511年,晋定公决定由担任上军将的荀跞代替士鞅出面审理此事。荀跞一开始也严厉斥责了季平子,季平子也表示愿意接国君回国,但由于鲁昭公提出了更过分的要求——请求晋国人帮自己驱逐季氏,否则自己绝不回国,单质事情最终还是不了了之了。

但根据《史记-鲁世家》:二十八年(前514年),季平子私于晋六卿,六卿受季氏贿,谏晋君(晋顷公),晋君乃止。——则六卿都已受过季平子的贿了。与《左传》交代得并不一致,也可备一说。

(二)内政

随着年龄的增长、资力的深厚和能力的施展,荀跞在晋国的实际地位和影响逐步加强,甚至到了影响乃至左右晋国重大事务的程度。

公元前514年春,少主人祁盈当家的祁氏家族发生内部矛盾,祁盈要惩处自己的两个家臣——祁胜与邬臧。惩处家奴,本是家族内部的事务,家主有这个权力。但现在的祁氏家族象一块肥­肉­,早有人在在垂涎了。祁胜通过关节(也许是早有联络),找到时任上军佐的荀跞,荀跞又直接找到晋顷公一说,晋顷公反而将祁盈抓了起来。祁盈的家臣索­性­将祁胜、邬臧两个家伙处死。这样以一来,祁盈更是罪责明确,6月,祁盈也被处死。与祁盈一起“乱”的还有杨食我,经过这场乱,祁氏、羊舌氏两家就此覆灭。

祁氏、羊舌氏两个大夫家族家底家雄厚,并且一贯忠于晋国公室,他们的覆灭宣告着晋国公室的一蹶不振,也成为下一步卿家火并的预演。

三、风格

作为一任执政,荀跞在《左传》中占据的篇幅可能是最少的了,但从这不多的记载中,我们处处可以真切地感到,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平庸的人物,不仅不简单,而且极具个­性­与特­色­。荀跞之前的60年,知氏在六卿中最弱,荀跞之后,知氏一跃而成为六卿中最惹不起的一家,他能让一代能臣、作风强悍的赵鞅万分地忌惮。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一)极少出手

在执政之前的32年间,荀跞很少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从上面的介绍可见,其事迹是十分简单的。特别是魏舒、士鞅执政的十多年中,家族矛盾与冲突事件不断,先是魏舒与士鞅的明争暗斗,再是赵鞅对士鞅权力的强力冲击,闹得沸沸扬扬,但这里面都看不到荀跞的影子。

(二)出手必中

在极少的出场表演中,荀跞的表现可以说是完美的:第一次出使宗周,面对周景王的质问,他向大夫籍谈作了一揖,请他回答,充分表现了初出茅庐的谨慎、谦逊与睿智。前后两次出兵勤王,战果卓著。处理鲁国君臣纠纷,措辞、做法也都十分得当——以上可见,在常规的政治、军事事务方面,荀跞的才­干­是不容否认的。

在国内事务中,虽然出面极少,只有一次,但这一次,就造成了祁氏、羊舌氏两个大夫家族的覆灭——这可是晋国几十年间最具有实质意义的重大事件。可见,在利益争斗方面,荀跞的出手风格是:少、稳、准、狠。

(三)时代­精­神

从公元前501年夏到前497年春的四年,是荀跞在担任晋国执政,这四年,晋国的霸业迅速凋零的四年——其具体过程在前面已经详细介绍,对此,倒是不应单让荀跞负责,衰落的种子早被他的几任前任——特别是士鞅——种下了,这样的历史趋势几乎是不可能扭转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四年,我们根本看不到荀跞执政的身影,看不到他为挽救霸业的沦陷所做的任何努力,倒是他的副手——中军佐赵鞅在不停地忙碌着。可见,晋国霸业的凋零,固然不是荀跞的责任,但在同时,这也已经不是他关注的核心问题了,他把这一过程看作不可避免的事情,自己关注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维护与巩固自己家族的利益。

执政时期的荀跞大约47岁左右,对于一个政治家而言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中军佐赵鞅年纪也应与他相仿(出道晚了六年左右,但年纪不一定更小),其他四卿也都是同辈人。在韩起、魏舒那代人而言,家族利益固然重要,但维护国家的稳定、维持国家的地位还是必须付出努力的。但荀跞这代人似乎已经放下了这一沉重的历史包袱和思想包袱,既然霸权的凋零、国家的内乱必不可免,那就“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只要打起­精­神、做好准备,争取在这样的沦落中保护和加强自家,这才是崭新的时代­精­神。而荀跞,正是这一时代­精­神的典型代表。后面的一系列事件中,这种新­精­神将越加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四、关系

(一)与国君

对于一度想取消知氏家族卿位的晋平公,对荀跞自然不会有什么好的印象。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接下来的两代晋君——顷公和定公——那里,荀跞又成了十足的近臣和宠臣:顷公可以因为他的一句话而诛灭祁、羊舌两大家族,定公则因为不满士鞅的作为而派他代替处理鲁国事件。这两件事情即可以充分说明知氏与晋国国君的亲近程度。在当时,虽然是家族坐大,但取得国君的支持,毕竟还是莫大的政治资本,其意义要远远高于当时的霸主国取得周天子的支持。

(二)与诸卿

1两“荀”成仇

中行氏和知氏同出于荀氏,中行氏方面,自荀林父到荀寅是五代(荀林父—荀庚—荀偃—荀吴—荀寅);知氏方面,自荀首(荀林父亲弟)到荀跞也是五代(荀首—荀罃—荀朔—荀盈—荀跞)。所以,荀跞与荀寅乃是远房兄弟,但已经出了五服。一百多年来,中行氏与知氏相互扶持,在家族斗争激烈的晋国安身立命,尤其是知氏连续两代人夭折,多亏了中行氏一脉(特别是荀吴)的悉心照顾和维持才得以保留卿位。但这些毕竟是遥远的过去了,我们确切地知道,到了荀跞、荀寅这一代,两家的关系已经相当恶化了,甚至难以保持正常的同僚情谊。

其原因,《左传》只简略介绍,是荀跞厌恶荀寅。荀寅是个贪得无厌的家伙,而荀跞也非礼让君子,利益面前难免出现裂痕;另外,荀寅与士鞅两个人气味相投而又亲密无间,则可能是中行氏、知氏交恶的另一重要内因。——无论如何,两家反目为敌,这已经是铁的现实。

2其他家族

除了中行氏、范氏,还有赵、魏、韩三家,荀盈与这三家的关系也并非特别亲密,充其量算是正常的同僚关系。韩不信、魏曼多资历、职务都要差一些,与知氏还算没什么过节。但赵鞅则年龄相仿、资历相若、职位接近,又同样是­精­明强悍的风格,两强相遇,自然不会多么地和睦,大家也合作,但那是在相互竞争、防范基础上的纯利益合作,关系基调还是相当冷漠的。

这样看来,在家族斗争日益残酷的时代背景下,知氏不仅没有牢固的战略盟友,反而存在明确的对头,这样的状况其实是十分危险的。其原因,第一可能还是由于荀跞过于­精­明的­性­格造成的,同时,牢固信任、合作关系的建立也并不是一代人在短期内就可以建立得起来的——如韩、赵联盟,范、中行联盟,至少需要三代人的长期积累,知氏家族长期衰微,也并没有这样的机会去积累。从这个角度来看,荀跞极力加强与国君的关系,也就更可以理解了。

(三)与大夫

作为一个卿家,在国内一定要有一些大夫家族作为自己的辅助力量和代言人,这方面荀跞似乎也做的很不错,例如,大夫梁婴父就是荀跞的绝对亲信。

五、家族

60年来,知氏家族可谓人丁凋敝,这个缺陷在荀跞时期也有改善,例如,前514年,知徐吾就被魏舒任命为涂水县大夫。由于荀跞的相对长寿(其实享年也不过50多岁),知氏家族的人脉也逐渐旺盛起来了。

0 0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