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53年,赵、魏、韩联手灭知氏,分其地。而晋国与晋君,作为一个符号,还是又继续存在了近百年。前439年,晋哀公去世,其子柳立,是为幽公;前420年,幽公为盗所杀,其子止立,是为烈公;烈公19年,也就是公元前的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赵、魏、韩三家为诸侯。此后,晋国国君并没有中断,前385年,晋烈公死,其子颀离,是为孝公;前367年,孝公死,其子俱酒立,是为静公;前364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联手消灭晋国政权,晋静公从此变为庶人,整个晋国在形式意义上也终于正式终结了。
关于战国时代的起始,史家多遵循《资治通鉴》的标准,确定在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王正式册封赵、魏、韩三家为诸侯的这年。其实,从实质意义上讲,自公元前453年三家灭知使起,晋国作为一个有机的诸侯国其实已经消亡了,战国时代的大幕从此也就正式拉开了。
一、国土的瓜分
荀瑶败亡,原来知氏的广大封地自然成了赵、魏、韩三家盘中的美餐,晋哀公是荀瑶拥立的国君,自然难以得到三家更多的尊重,他自然也是没有实力出来指手画脚的,而赵、魏、韩三家的分地工作似乎也相当顺畅,彼此之间并没有发生太大的争端。
知氏的统治中心大致在现在的山西省南部,从知宽、知开流亡秦国的事情来看,可能还包括关中的部分河西地区,但具体范围以难清晰再现了。三家分地之后,晋国的决大部分领土已经由三家实际控制。到了晋幽公时期,晋君掌管的范围就只限于绛、曲沃两座城了。当时的晋国国土,包括现在的山西省全境、陕西省东部与北部、河北省中部与南部、河南省北部、西部与中部的部分地区——典型的超级大国。分地之后的三国地望大致是:赵在北部与东部;魏在西部与中部;韩在中部与南部。结合战国时期的疆域推测,三国领土主要是:
赵:领土主要分为两部:以晋阳为中心的山西北部,以邯郸为中心的河北中南部地区;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赵北有代,南并知氏,强於韩、魏”,这在分地初期可能是事实,但整个战国前期,只有魏才是天下第一强国。
魏:西河地区(今陕西省东部)、河东地区(今山西省中西部)、河内地区(今河南省北部地区)。
韩:平阳、上党地区(在今山西省中南部)、南阳地区(今河南省太行山之南、黄河以北地区)、河南地区(即陆浑之戎地区)。在瓜分知氏领地的时候,韩虎听从谋士段贵的建议,取得了成皋(在今河南省荥阳县西北),并以此为进路,对郑国发起冲击,终于前375年灭郑,获得了今河南省中部的部分地区。
二、 新型政体的产生
近200年来,晋国政治一直是世卿制和军政合一制,这样的根本政治制度既为国家带来过无与伦比的霸业与辉煌,但最终君权还是不可逆转地沦丧,国家还是不可挽回地分裂了。对此,三国自然有着深刻的认识与感受。因此,在筹建新政府的时候,三晋自然回充分深刻吸取晋国的深刻教训,创造出与以往根本不同的通知方式。要而言之,新的政体关键在于以下两点:一是中央集权,二是军政分离。战后发生在赵氏家族的故事,就很生动地揭示了这样的变化。
(一)无恤论功
灭知之后,晋阳之围自解,赵氏家族也走过了从危亡到决胜的幸运之路。现在的赵无恤是满怀着感恩的心,他想起了三年前送自己竹节藏书的三位仙人,遂下令,在100座城邑遍建神庙,由原过负责祭祀霍泰山霍泰山之神阳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