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是论功行赏,由无恤亲点:以高共为第一功臣。实际的第一功臣张谈不解:“整个晋阳之难,只有这个高共寸功未立啊!”无恤解释:“当初晋阳危急万分的时候,只有高共不敢失人臣礼,所以,他才是真正的第一功臣!” 忠诚、臣礼,在现在的无恤看来,是要远远重于具体的事功的。因为他不是在沉湎于过去,而是在放眼与未来。
(三)张谈归耕
赵无恤的做法与说法自然足以让张谈沉思,这样的问题他可能也有思考,况且,他对于赵氏的忠诚也是无条件的。于是,张谈作出一个重要的决定:主动要求归隐。无恤的心思还没有想到这一步,他虽也觉得张谈功劳太大,但还是不肯放走这个自己的主心骨。两人之间发生了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
张谈:当年简主(赵鞅)执政晋国使说过这样的话:“五百(五霸)之所以能够号令天下,最主要的原因不外乎两点:第一,国君的权势足以控制大臣;第二,大臣的权势不得控制国君。”因此,臣子一旦显贵到裂土封侯的地步,就不应再使其身居相位;将军以上职务的武官,则不可再兼任大夫管理政事。现在臣的名名声已经很显赫、身份已经很尊贵,大权在握,民众也很信服。因此,臣希望能够捐弃功名,放掉去权势,远离民众。
无恤(挽留状):这又何必呢?我听说,辅佐人主者声名自然显赫,功劳卓著者身份自然尊贵,掌管国事者全力自然重大,诚信忠心、以身作则者民众自然会信服。先代圣人就是依靠着这样的人材,才得以兴国家,安社稷的啊!您何必要隐退呢?!
张谈:您所讲的是成功者的好处,臣所说的则是执掌国家的规律。臣考察古往今来的世事知道:天下的好事大都是相似的,但君臣之间权势相仿而能和美共处,还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先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果您不去思考这些长治久安的大问题,臣再努力,还是难免那样乐极生悲的结局啊!
就这样,张谈坚决要退,无恤坚持挽留。直到最终张谈以死相劝,这才被准许归隐。张谈在一个叫负亲之丘的小山上躬耕,君臣之间彼此放心。《战国策》对于赵氏君臣的评价是:贤人之行,明主之政。
(三)官身分离
张谈归耕三年之后,也就是在前451年左右,另一次严重危机的到来迫使赵无恤不得不再次找上门来。原来,当初瓜分知氏领土的时候,由于赵家功劳最大,势力最盛,就比韩、魏两家多分了十座城邑。现在,两家又觉得不能平衡,就连结齐、燕,再打赵家的主意。张谈道:“希望君能亲自背着其剑,将臣用车接去,在赵氏庙堂(朝堂)之上,重新授臣以官职,给臣以权限,臣才能够设法处理问题。”无恤照例允诺。张谈随即来了个劝驾总动员:让自己的妻子出使楚国,长子出使韩国,次子出使魏国,少子出使齐国。一番捭阖之后,韩、魏齐、燕四国开始相互猜疑,联盟自然解体。
更重要的是,在张谈的设计下,在赵国,官职与身份开始被严格地区分了。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