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多彩岁月
我们无法挽留时间,时光荏苒,光阴似箭。走过多彩的岁月,在每个充满风景的日子里,我们脚步匆
匆,注定了要遭遇一些故事,致使我们误入跑道,与原本的目标擦肩而过,于是,就有了人生的许多或深或浅的遗憾。
在此之前,我对电视不甚了解,觉得那是个很简单的事情。不过就是文字加画面,我曾经做过一个《青春的日子》,那是一个摄影集,每一张照片下面,都有我抒发思想的诗行,或是一段深意的美丽文字。
我觉得,电视不过是摄影纪录的另一种形式。可是,当我走进电视世界,才知道不是那么简单。大家可以想象,虽然我课程的作业可以取得很好的考试成绩,但是,如果你轻视所学的内容,把完全不懂事情当作想当然的不懂装懂,你就必然会遭受实践的惩罚。我还记得,当初的电视课程,我的理论考试总是优秀,然而,实践课却每每受到老师的指责。
有一次,老师给出了一个题目《春天的校园》,我按照平时拍照片的习惯,拍了很多美景,绿树红花,山光水影,鸟语花香,草地人群……不假思索的剪辑在一起,交给了老师。
几天以后,老师站在讲台上讲评大家的作品,她对我说,海潮拍的片子简直不敢看,我都不知道怎么评论你的作业。你先看看,别的同学的作品,认真思考一下,别的同学为什么有思想而你的作品什么都没有。老师拿出了几个同学的作业,其中就有郑静的作品。
郑静拍的片子我还有印像。片子开始,画面是校园消融的的冰雪,盛开的梅花,同学们匆忙的脚步,在校园门口、图书室和运动场上的同学们的身影。解说词写的很优美:春天来了,花儿开了,校园里涌起了春潮。下面就是,同学们发奋读书的画面。整个片子很短,但是传递出的思想显而易见——在春天的校园里,到处是珍惜大好时光,刻苦读书的动人情景。老实说,郑静的这个片子,对我当头猛击了一掌,我才知道,电视的神奇远是我所不了解的。也是那次开始,郑静引起了我的注意。
从此以后,我对电视开始着迷,后来,我拍的许多作业,便有了灵魂,有了思想,一些惯常的电视技巧技术被我掌握,这样,我的作业渐渐的由及格上升为优良,再而优秀,再而特优。但是,我坚定的有自知之明,也了解到自己不是个聪明人,甚至有一点高分低能。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证明了这一点。
这是第一届世界生物学术大会在北大召开,中央电视台要求我们拍一条新闻,老师最终把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我和郑静。开幕式那天,我们两个很兴奋也很激动,我扛着摄像机,郑静带着话筒和一应拍摄用品,早早来到会场。那天采访大会的各国电视记者有几十人。会议如期开始,我们也投入了拍摄,很有信心的拍了120 个分镜头。我想,这些镜头大约够用了,几个想到的新闻要素也都拍了。我计算了一下,一条央视联播新闻,不过一分钟即60秒的长度,按要求每个画面的长度一般为3-5秒,也就是说,这个新闻,最多20个画面足够了。
为了及早制作,及早播出。我们决定回去抓紧写稿子,编片子。我把片子送到电视台,负责新闻的那个陶编辑看过后,很不客气的说,这片子不能用。我说,为什么呢?陶编辑50多岁,显然是久经沙场的老电视,他说,画面剪辑有问题,如果你不想被枪毙,听我的话,回去把拍摄素材拿来,我重新编一下,小伙子,我的建议你觉得如何?我说,在下遵命就是。说话间,郑静神出鬼没的在门外闪出来,我迎着她说,你是怎么进来的。她说,走进来的。我心里的火气被他的话一下子点着,我怒道,我没工夫和你逗乐!郑静又是那种她惯常的微笑,我真相在她脸上狠狠的一记耳光。但是,我知道该打的不是郑静,而是我自己。
郑静微笑着,十分优雅的走到陶编辑面前。很有礼貌的说,他刚才拿错带子了,您看看这盘带子的图像。陶编辑将带子推入编辑机,这个丫头编的图像正好45秒。陶编辑说:“过了,晚上看新闻联播吧!”郑静虽然帮了我的忙,使我避免一次尴尬,我知道她比我更优秀,可心里并不舒服,她让我有几分不快有几分嫉妒。我虽然没有任何表示,但我对此很在乎,很多年不能释怀,直到有一天,我们的手牵在一起,我才对她说,你真的很可爱,很优秀,我许多地方应该向你学习。她斜视我半天说,“好吧,我也这样认为,以后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就问我,我不吝赐教!”
我带着四年的新闻理论,来到了央视。说实在的,刚毕业的学生,在这个行业里你的位置就类似于足球队的陪练队员,甚至就是专职的拉拉队,任务就是坐在场边为队员呐喊助威。那时候,头不派活给你,他知道,给新分来的学生分配任务,那对工作是很不负责人的。我走进电视台,领导让我见习了大约一个月的时间,给我的任务是文字编辑。
我当然心甘情愿了,我那时的实力,不能胜任记者或编导的工作,因为我还不会拍片子。当文字编辑至少是二线工作,我完全可以把自己的“内部空虚”掩盖的不为人知。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经历中都会有掩耳盗铃的事情发生,我们进入每一个社会角色,都必须经过一个幽陌生到熟悉的过程。领导是过来人,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保护你的基本尊严,安排你力所能及的工作。
当文字编辑,就是看人家写的稿子,然后跟随后期制作编人家的片子。在我们这个行业,谁都可以来做编辑,你可以不会写稿子,也可以不会拍片子,但是,必须会给人挑毛病。有一句名言:不会挑毛病的人,就不是个称职的编辑。谢天谢地,很幸运,我具有特强的挑刺的能力。逻辑问题,语法问题,绝对逃不过我的眼睛。不像现在有些电视台,电视文字问题很多,字幕经常出现很幼稚的错别字。经过一段时间的一起工作,我的同事对我的编辑工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后来,他们喜欢把稿子交给我,说,海潮,辛苦你,帮我编一下。他们知道,交给我的活我会很真的去加班,不用担心播出的稿子会出问题。当然,我的前辈同事们,很乐于给我工作上的指点指导,在他们哪儿我学到很多业务技巧。
我觉得,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不论从事何种工作,最根本的就是,一开始就要培养自己神圣的职业感,有了这种职业感,才能够激发出敬业爱岗的使命。这样,我们的工作才变得很有意义,心里就会产生热爱工作的兴趣,才能产生很强烈的工作欲望,就必然会取得成绩,就会产生成就感。我个人的体会是,对工作的态度,决定你将形成的个人品质——就是那种对待工作压力的意志力。
我不认为大家的的先天智力有什么特别的差异,但大家的意志力是很有差别的,甚至相差的很远,一些人之所以能够在事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人家具有很强的意志力。往往是在别人不能坚持的时候,人家咬牙坚持下来了,所就成功了。实际上并非我们没有条件成功,就是因为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放弃了自己的努力,致使前功尽弃,功亏一篑。因此,我们必须锻炼自己的毅力,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力,在我们遭遇到各种困难时,才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向着自己的目标坚定不移的攀登上去。当年,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多么难?一路上遇到多少艰难险阻?可是,为什么英雄的红军最后胜利的会师延安?说到底,就是信念问题,就是红军队伍具有坚强的革命意志力。
话题扯远了,还是说一下我工作后碰钉子的事。
我们班的同学大概有十七八个人分到中央各大媒体,有时候看到他们的名字不断出现在报刊上或者内参上。记者某某,对我是一种诱惑。我也有虚荣心,我的同学们的作品不断的发表,而我还是处在二线为别人做嫁衣裳,心里很不舒服。他们可以,我为什么不可以?
有一天,我在宿舍写一首诗歌,郑静突然来了,我已经很久没见到她了。我收拾起稿纸,很想和她很甜蜜的热吻,可是,我还是没有勇气,脸涨得通红,郑静分明知道我当时为什么会那样,她也羞怯的盯着我,我不知所措。我们那个时候,还不像现在的少男少女,勇于向对方表达爱情,爱得也强烈,但还是彼此要保持距离。她说,“来看看你,你不欢迎吗?”我赶紧为她擦了椅子,说:“欢迎,欢迎!请坐请坐!”
她拿出一张《北京晚报》递给我,说:“你的诗,发表了。写得真好,有意境。”我打开副刊版,果然是我的那首诗,名字叫《风》,不到80字,我当时有些欣喜的咏读并刻进了记忆:“风平浪静的湖面/是你的一页稿纸/你用飘逸的想象/牵引出四季的诗句。一切都融进了天空/你温柔的摇弋豪放的哭泣/其实今夜暴风骤雨/又有什么关系/随你飞动的世界/传递着只是一位诗人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