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小说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版主小说网 > 在央视当编导 > 第五章 炮火硝烟

第五章 炮火硝烟

第五章 炮火硝烟

经历了战争的炮火硝烟,才理解和平的幸福安逸。直视残酷的死亡,方能珍重生命的宝贵。我们人生的花树,只有走过风霜雪雨的四季之后,慢慢的壮大,于是,可望迎来姹紫嫣红的春天。

21

2001年的春天的某一日,伊拉克战争爆发了。我和三位同事奉命去了巴格达。我们是从约旦绕道进入伊拉克的,那时,阿拉伯、约旦通往巴格达的道路还没有被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封锁。只有通过这两个国家可以进入伊拉克。我们最终选择了约旦,从地图和一些专家的介绍分析,由约旦去巴格达更为安全一些。

很幸运,我们能够到战地进行采访。我甚至没有来得及和郑静道别,就匆忙出发,只是在去飞机场的路上给她打了一个电话,她接电话的时候哭了,呜咽的说:“你一定注意安全,我等你快些回来。安安全全的回来。”我没想到,她会如此动感情的啜泣。

星星帮了我很大的忙,她送我们出发的时候,就像我们去某个地方赴宴,她好像没有想到去战场的危险,毫不在乎的说:“去吧,我们等着你们的报道和好消息,你也许会成为真正的英雄。”我说,“但愿不是最后的英雄,我争取活着回来。”星星捂住我的嘴,悄声骂道:“流氓,讨厌,该打嘴。不许说晦气的话。”

是那一天到达约旦的,我现在已不能确定,因为我们在那天离开北京我都没有记准。到达约旦的当天晚上,我们在当地报纸上了解到,联合国的五个常任理事国还在联合国总部进行最后的激烈争吵,俄罗斯、中国仍然希望美国停止军事行动,但是,美英表示只有采取军事行动才是维护中东长久安全的有效手段,法国表示遗憾。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无奈的表示,美英军事行动没有得到联合国的授权。

通常,联合国可以被美国利用的时候,它还是一个傀儡,当联合国不能服从于美国的时候,它屁都不是。联合国有史以来,都是美国可以随便胡作非为的合法舞台。我们的领队是曾经亲历过南斯拉夫战火的张雷,他是军事新闻部的,人很机警,坚毅果断,富有战地采访经验,五人中我的年龄最小,我的特点是,在五分钟之内,可以撰写任何一篇新闻稿件,新闻点的深度可以使观众透析到事件的重要方面。我们每个人都是全能记者,可以使用拍摄需要的各种器材,并可以排除常见设备故障。按原来计划,我们在约旦边境的一个名叫道里古的小镇住上一夜,第二天拂晓进入伊拉克。我们到达道里古时已经是晚上,大批伊拉克难民,不断向这儿涌过来。我们向伊拉克难民,了解情况,他们说,这条路只有晚上才安全,白天不断有飞机来轰炸。张头说:“我们不要停留了,连夜进入伊拉克更安全一些。大家辛苦一下,我们争取赶在美军之前早一点到达巴格达。”

22

我们将要踏上伊拉克土地的时候,张头为我们每个人发了头盔和防弹背心。战争的残酷总是以各种狰狞的面貌出现在你的面前,你无法预料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危险。可能就在不知不觉中,忽然飞来一颗炮弹,把你炸得血­肉­横飞;也许就在你得睡梦中,你正巧被导弹击中。当然,如果你不该送命,即使炮火连天,枪林弹雨,也不会伤你毫毛。这就是战争的诡异。

我们每个人在接受任务时都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在离开北京前,有的人就写了遗书。我没有这样做,我觉得我不会死,我坚信我会活着回来。大家看过电影或电视纪录片,战地记者是战场上除了军人之外,伤亡最多的一种职业,记者和士兵一样,在危险的战争中工作,纪录双方的激战的场景,同样处在炮火之下,士兵可以在战壕里卧倒躲避炮火,而记者需要迎着炮火采集炮火。

夜里,我们驱车向着巴格达方向进发。一路上,难民如潮,喊声、孩子的哭声不绝于途。我们行走的道路上,不时看到一个个巨大的弹坑,那是白天飞机轰炸留下的,为封锁约伊边境,多国部队的轰炸机,向这条公路投掷了大规模的炸弹。我们在车上颠簸,大家都十分疲劳。忽然,远处空中传来飞机的引擎的轰鸣,张头说:“不好,是轰炸机。关掉车灯,停车!”约旦司机很镇静的关灯停车。张头说:“我们下车离开这里,快!”我们携带重要器材,弃车随张头躲到路旁的一个土坎下,这时,三架轰炸机掠空而过,一组炸弹从天而降,炸弹在公路上爆炸,腾起一片火海。幸亏我们离开了公路,不然,可能发生不虞。轰炸机在梯次对公路实施了大约半小时的轰炸后,向北飞去,哪个方向是阿拉伯的领土,美国一个军用机场就部署在那里。

张头确定飞机飞走,指挥大家回到车上,很幸运,汽车没有遭到破坏,约旦司机是个有经验的中年人,他在近几日已经把3拨世界各地的同行送到了巴格达,当然,他的佣金相当于平时的200多倍,他大概是这场战争的为数不多的民间直接受益者。他显然很同情伊拉克,骂美国人是强盗,义愤填膺,溢于言表。

大家都知道,美国对伊拉克开战,并非是为摧毁伊拉克的核设施,早在这之前,伊拉克的核武备早已被美国人摸了个底透,布什和他的决策者心里清楚,萨达姆手中还没有核武器,美国人一开始就放开了手脚,大打出手,调动了十四个师的优势兵力,卷地毯一样横扫过来。设若美军方不是胸有成竹而有恃无恐,断然不敢如此猖狂的如入无人之境。

我们一路走走停停,拍摄了沿途的所见所闻,采访了一些为躲避战火而逃离家园的难民。离巴格达越来越近,战争的硝烟弥漫的紧张气氛越来越浓。在距巴格达五十公里左右的地方,由于河流上架设的桥梁被炸,我们只能绕道而行。等到我们迂回到另一个驻有伊拉克部队把守的桥梁时,我们被站岗的士兵拦住去路。张头和约旦司机和士兵交涉,那两个士兵表示,他们执行任务,不能放外国记者进入巴格达。就在我们为此焦急万分的时候,一个军官走过来,当他知道我们是中国记者时,命令士兵放我们通行。他会说汉语,道:“我们欢迎中国朋友。”他告诉我们,他曾在中国学习过,他是侯塞因上尉。

侯塞因上尉说,我们一定能够打败多国部队。伟大的萨达姆和他的军队是不可战胜的。

我们接近巴格达市区,已经听到在巴格达上空不时响起的防空警报和防空炮火的轰鸣。头顶上不时有低飞的轰炸机飞掠而过。我们看到的巴格达正在战火中痛苦的呻吟。

23

由于战争,各国大使馆已经关闭。我住伊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在2周之前,在把在伊中国公民、侨民、需要帮助的港台等华人撤出后,奉命闭馆,使馆工作人员大部回国,即使有留守人员,我们也无法与之取得联系,我们最后决定直接找伊拉克新闻部门,那时,伊拉克的国家机构还在运转。

伊拉克的萨达姆政权对中国记者很重视,他们当时的新闻官员正在进行一场新闻战,新闻发言人卜拉德,每天在都在世界各国记者面前进行大约半小时的战况通报。对于西方国家倾向多国部队的报道很不满意,他们把中国的正义立场理解为是朋友的帮助,希望中国记者向世界传递公正的声音,卜拉德接见了我们,并安排我们住进了他们的新闻中心。

当天,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信息,一位香港记者就住在我们隔壁,他介绍说,现在的巴格达距美军攻占的时间为时不远,他们准备撤离。他在和我们交谈的时候,防空警报再次凄厉的响起来。他很沉着,说:“现在美国的轰炸频率,越来越快,整个巴格达都在他们的轰炸目标之内,我们已没处躲藏。”不过,这里也住着很多西方记者,美军还不至于置自己的同胞于不顾,所以,新闻中心可能是巴格达最安全的地方了。

我们综合各方面的消息,对当前形式进行分析,得到的结论是: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进展迅速,伊拉克部队不堪一击,一击即溃,过于强大的美军,使伊拉克军队变成了一群仓皇逃窜的老鼠。联军势如破竹,巴格达的破城之战迫在眉睫。我们大家商议后,决定分两组,对兵临城下巴格达进行全方位的采访。事实上,我们的工作在路上已经开始,我们已经不断的把新闻发往国内。

一个战地记者,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毫无疑问的。在战火孝烟中进行采访,说一点也不害怕,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恐怖战争,不可以在战争中恐慌无措。在极度的战争恐怖中,任何惧怕都毫无用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