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小说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版主小说网 > 在央视当编导 > 第五章 炮火硝烟

第五章 炮火硝烟

张头召开了一个临时党小组会议,大家经过商议,立即展开工作,首先要采集巴格达在被轰炸之后的一组报道,发回国内。

那时,巴格达的情况十分混乱,死亡的­阴­云笼罩了城市的上空。多国部队的我轰炸机,不时从云层中钻出来,扑向他们轰炸的目标,各种尖端高科技导弹、炸弹将高大的建筑瞬间摧毁齑粉。我们追随在轰炸之后,向着死亡地带,循迹而动,在第一时间抢拍那些惨烈的画面。在紧张投入工作以后,我们完全忘记了危险,心里想的是尽量多的拍到所需要的画面。我们先后到瘫痪的发电厂、成为废墟的清真寺、冒着黑烟的学校、燃着大火的居民区、被当地人哄抢粮食的粮店,我们试图去采访伊方的军事机关,单被拒绝了。也许大家不会相信,我们在半天的时间,采访了十七个地方,拍了足足两小时四十分钟的素材,工作效率之高,这在平时很难想象。

傍晚十分,我们回到住处,发现我们居住的大楼,被轰炸起火,法新社的一个记者不幸遇难,伊方的消防部队正在灭火。张头担心我们留在房间的设备,带着另一个同事冲进了大楼,有一个士兵也跟在后面,大声用英语喊着:“回来,里面危险。”张头他们似乎没有听见,向我们所在的二楼冲去。当时,大火已经扑灭,楼内弥漫着烟雾,张头的勇敢很令大家感动。

十分幸运,我们的设备完好无损。他们不但抢出了设备,还救出了一个被困在房间的香港年轻的女记者赵英华。由于房门变形,她被困在了房内,张头用脚揣开房门将她救出来 。赵英华十分狼狈,她当时一定是在房间洗澡或者是在床上睡觉,显然她没有穿衣服,身上只裹着一个毯子,惊魂未定的样子,为自己大难不死而十分庆幸。她,其实是个飘亮且有气质的女子,此刻,她已顾不得仪表和文明形象了,跟随我们,浪迹街头。

法新社的同行刚刚失去了一位同行,他们七八个人表情凄然,张头出于友好上前代表我们表示哀仪,希望他们保重。这使法国同行格外感动,一个头上裹着绷带的大胡子,和张头亲切的拥抱了一下,好象说,他们得到可靠消息,美军的先头部队,距离巴格达不过五六十公里,今天晚上或者明天拂晓,破城之战就将展开,他们计划暂时撤走,并希望我们也早做打算。

目送法国同行上车走远,我们刚要驱车离开这里,防空警报又突然响起来。

24

当天夜里,我们已经找不到住处。伊拉克的萨达姆政府已经陷入瘫痪状态,他们的新闻官员似乎瞬间蒸发失去联系了。赵颖华说:“我认识巴格达大学的一位校长,我们到那里找他求助,也许大学是最安全的地方。”这个建议不错,我表示赞成,张头说:“现在我们只有靠运气了。”

我们的运气很不错,我们来到巴格达大学,找到了校长莫吉乌。我们的处境受到莫吉乌的同情,他安排我们住进了一个资料室的小楼里。莫吉乌说:“这儿是学校新建的一个资料室,还没有使用过,条件不好,实在委屈你们了。”就这样,我们就在这里住下来。

我们安顿下来,莫吉乌派人为我们送来了一些食品和饮用水。同时,也为赵颖华带来一些服装,赵颖华看到服装就想像看到救命稻草,赶紧找了一个隐蔽的地方穿在身上,将她的­祼­体遮盖起来。那是阿拉伯­妇­女常见的服装,赵颖华穿着实在不合体,有些滑稽。

收听###是我们获取前方消息的唯一渠道。通过这一渠道,我们得知伊拉克第64步兵师正在幼发拉底河岸边,顽强阻击美国先头部队,战斗显然十分激烈,在我们住的地方隐隐听到远在几十里之外的枪炮声。

那天夜里,无法入睡,我很想家。想到明天巴格达激烈的巷战,有些不安。到了深夜,我睡着了,梦到在霍尔姆滋海峡的一艘船上,狂风暴雨中,那条船随时都将被海浪吞没。黎明时分,随着一阵猛烈的爆炸声,巴格达的这个早晨到来了,张头把大家喊起来,他吩咐大家把设备整理好,随时准备投入工作。我们戴上钢盔,穿上防弹衣,整装待命。张头说:“我们把昨天的采访抓紧整理出来,发回去。”巴格达大学已经停电,我们只能发动了微型发电机为工作台提供电源,我打开笔记本写稿子,刚刚写了一行字,听到街上的枪声大作。地动山摇,震耳欲聋。我们相互开玩笑,说好象过春节,的确这比北京春节的鞭炮声厉害多了。战争的生音,比生活中的任何声响都更为刺激。

上午8点钟,我们把稿子发完以后,我们相聚在一起吃了一点东西。此刻,学校附近的一跳街上又响起了剧烈的枪炮声,感觉到地板和门窗都在猛烈震动,我们似乎听到了坦克履带碾轧在柏油路面的隆隆声,可以判断,美军已经入城了。我们建议,到街上采摄一些镜头,被张雷坚决阻止了。他说:“这时候上街,只能是送命。好好呆着。”还好,战火没有蔓延到大学里,我们躲在楼里,收听可以收到的广播。

经历过战争的人都知道,在战场上只有不怕死的人,生存的几率最大。被恐惧击垮的人,往往更容易成为牺牲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冒险,在战争中要学会躲避战争。张头是对的,在双方激战的时候,除非有绝对的安全,可以现场采集新闻素材,若非如此,你最好在安全的地方保存自己。到下午3点多,枪声渐次消失,张头带领我们来到街上,我们很快被美军拦住,他们检查了我们的证件,确信了我们的身份,允许我们在有限区域内采访。这时,巴格达全城已经被美军占领了。

25

这场战争,给巴格达留下了满目疮痍,这所古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几乎每一个地方都留下了战火烧焦的痕迹。在一个街道,硝烟依然飘绕。街头有伊拉克部队用草袋和泥土垒砌的掩体,哪儿横七竖八的躺着伊拉克人的尸体,美军士兵正在将那些尸体抬走,他们发现我们在拍摄,有一个军官,凶恶的对我们咆哮:“滚开,滚开!” 有一个士兵随即向我们鸣枪示警。

我们躲开美军,来到一个街巷,那里的民居燃其大火,不久前,有四颗炮弹在这里爆炸,有几个­妇­女在那里痛苦。据当地老百姓说,这里炸死了27个人,有老人也有儿童。我仗这么大还没有见过这么恐怖的场面,地上血迹斑斑,到处是支离破碎的尸体,有的尸体没有头,有的没有下身,几乎没有一具尸体是完整的。在不远处,这边一个头颅,那边半条腿,有一个木桩上甚至挂着一个黑糊糊的胳膊,其情其境,令人惨不忍睹。

电视记者是新闻行业最苦的行当,不像文字记者,看一眼就可以走人,回去立马发稿子。电视不行,你必须到现场,拍摄现场画面的各个聚合层面。那些血­肉­模糊的尸体,发出难以忍受的气味,让人直想呕吐。特别的恶心和难受。电视记者不能躲开,你必须面对,而且,要一组一组的拍下来。这就要求,电视人在此时要具有足够强大的意志力和敬业­精­神。就在我们拍摄将要结束的时候,美联社、路透社和半岛电视台等数十位同行也赶到这里,你不能不佩服他们,他们那些人很有献身­精­神,我见一个老外为了得到一张理想的照片,根本不顾地上的血迹,就怕在地上拍,这是我们国内记者不能做到的。

战场是一个课堂,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对于像我这样的年轻记者尤其如此。你相当一个战地记者,不怕死很容易学会,只要把人放到战场环境,你在枪林弹雨中混上几天,差不多就成亡命徒了。可是,你要适应战争,完成采访任务,学会在战场上的采访,这里面的学问大了去了。你必须具有职业所需的全能的技能准备。比如军事的、政治的、地利的、气象的、历史的、当代的、吃喝拉撒睡的等等知识储备,同时还必须要有职业技能的各种准备。若非如此,你很难胜任记者职业,或者说,你不可能当好一个战地记者。

我十分佩服我们的张头,他是一个可以在战争中找到缝隙的人,正是他带领我们在战中的缝隙里穿行,才避免了数次劫难。我们在战地采访的记者有很多,有NBC的CNN的ABC的20多个国家179个记者,死了13人,我们为什么能够幸免遇难,多亏了张头。记者是一个可由多种伪装的职业,这里面由形形­色­­色­的间谍,有老谋深算的特殊使命派遣者,做得事情未必是新闻工作或者与新闻相关,他们为了某种目的,可以­干­任何有利于他们的事情,在战地危机四伏,防不胜防,你不知到那个人是朋友,那个人是敌人,你也许不可能死在炮火中,但却有可能死在同行的枪口下。

但是,张头也犯过一次错误,致使我们的海事卫星电话被美军情报部门盯上了,不久,就被他们收缴了。

0 0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