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小说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版主小说网 > 天下文胆 > 双重人格(5)

双重人格(5)

但,就是秦始皇一声无意的赞叹,却让李斯同志心里起了涟漪。“既生斯,何生非?”他不能把这句话周公瑾一样,搞成自己人生绝唱时的无奈朗诵。虽然那是自己同学,也许正因为他是同学。

果然,嬴政同志一见我们的思想家就甚为欢悦,韩非同志也有些陡遇明主的兴奋,一番慷慨陈词中甚至要献计来灭包括韩在内的六国了。作为同学,李斯比别人更清楚韩非的才具。韩非同学似乎有着严重的口吃,不适合参加大学生辩论赛,但他的思想和著书则远非同时代人能比。鲁迅说秦之文章唯斯一人,李斯本人会脸红的,因为有韩非在。

这样一个韩非,秦王一旦启用,我的未来在哪里?即将到手的相位将归于何处?李斯认真地想。

在互不相­干­两个单位工作的同学,能长久乃至终身保持着同学之谊,而一放到一起,因种种利益牵扯、竞争纠葛,反使同学之间比别人多了一份敌视与挤兑。

怀着深刻嫉妒之心的李斯进言了:“韩非,韩国的公子,说到底,他终究会向着韩国而不会忠心为秦,这是人之常情。现在大王你不任用他,再把他放回去,这是养痈成患,不如依法­干­掉他。”

老李这番话说得急了些,很不高明。不光慌不择路,人在急的时候语言也容易走形。他忘了5年前,秦下逐客令时的原因就是这个“人之常情”,若以人之常情论,老李你心里难道是为着楚?而且,欲杀死一个人还要依法,这法本身看来就太过蒙事,太成问题。

说什么都没用了。绝望中的韩非,还是温开水送下老同学送来的毒药。据说秦始皇后来后悔了,但晚矣,先前竖着的韩非同志此时已变成躺倒的死尸。?司马光先生在《资治通鉴》里对此下的评语是,“今非为秦画谋,而首欲覆其宗国,以售其言,罪固不容于死矣。”暗合了《战国策》的说法,有点罪有应得、死有余辜的意思。司马迁老先生悲叹,韩非写下《说难》,而最后竟然死于自己《说难》中的祸害。他对韩非同志的死是痛心的,而且有着更深一层的认识。他认为韩非的学说,援引法度,切合事理,明辨是非,但这种学说发展到极端,便导致用法苛刻,缺少恩德。

而让人真正感兴趣的是他们的老师。作为一代大儒,荀况怎么会培养出两个注重刑名、强调苛法的弟子?李斯为什么那么仇恨儒家?乃至后世之人因这两个学生,而对荀子本人屡有非议?

这可以从老师荀卿身上找原因。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重视人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他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他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本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得以提升。因而,他之于儒学,近似与李贽对王阳*学的发展与改造。他的学术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张,这也是他教出两位大名鼎鼎的法家代表人物——李斯、韩非同学的根本原因。

李斯的全部理论导于一源,都来自荀子“­性­恶论”思想和建立封建的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国家的政治目的。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利害关系,人的心理无不“畏诛而利庆赏”,人君的职责就在于利用刑、德,便民众畏威而归服。所以,不管李斯还是韩非,都已经从儒家走出很远,甚至走到了批评着的一面。他们都严厉指责儒家用文辞扰乱法度,而侠客凭借武力触犯禁令。而这些不光影响了秦始皇,还深深地契合了他。

焚书或坑诸生,在这里都找到了最初的思想源头。

0 0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