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小说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版主小说网 > 公孙轩辕 > 第六章姬王拜师广成子崆峒山上学至道

第六章姬王拜师广成子崆峒山上学至道

玉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师傅,靜心静气地听师傅说:“这道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前,就存在了,它混然而成,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靜而空虛,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迴旋运行而永不衰竭,它可以说是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就把它叫做‘道’,再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遙远,伸展遙远而又返回本原。这大道纯任自然,广泛流行,左右上下,无所不到。万物依赖它生长而不推辞,完成了功业,办妥了事业,而不佔有名誉。它养育万物而不居以为功,万物归附它而不自以为主,它幽隐而沒有名称,无名无声,永远是无名而质朴的,所以,我们既可以称它为‘小’,也可以称它为‘大’。我说‘道’伟大,不像任何具体事物的样子。正因为它伟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体的事物。如果它像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那么‘道’也就显得很渺小了。正因为它很小不可见,不自以为伟大,所以它才能成就其伟大、完成它的伟大。”

玉王说:“我听明白了,老师所说的‘道’,沒有清楚的固定实体。它恍恍惚惚却有形象,有实物。它深远暗昧却有­精­质;这­精­质是最真实的,是可以信验的。自我懂事那天起,天天看日出日落、岁岁看草綠草黃,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那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不是道的运动所致呢?”

广成子说:“是的。看来你的悟­性­很好。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無形质。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沒有棱角;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沒有形状。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澀,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沒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

接着,广成子向玉王讲解了道形关系与生死存亡的问題,他说:“道无生死,形有生死。形所以生,得其道也。形所以死,失其道也。道不可见,因生而明。清净则生,浊躁则亡。存生守道,长存不亡。生不可常,用道以守。生亡道废,道废生亡。”

玉王说:“我知晓老师所说这一段,是讲‘道’虽然空虛无形,但它的作用无穷无尽。它虽隐沒不见又确实存在。它好象万物的祖宗,深远悠长。具体到一个人来说,贪生纵欲就会遭殃,欲念会主使­精­气,使人逞強。事物过于壮盛就会变老,过于強大就会走向衰亡,这就叫不合于‘道’,任何事物不遵守道就会很快地死亡。不过,弟子不明白自然規律是什么?”

广成子说:“自然規律是,不斗争而善于取胜;不言语而善于应承;不召喚而自动到来,坦然而善于安排筹划。自然的范围,宽广无边,虽然宽疏但並不漏失。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甘露,人们不必指使它而会自然均勻。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办事顺应自然,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夠长久生存。执持盈滿,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滿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滿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道理。尽力使心的虛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靜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靜,清靜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規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規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认识自然規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玉王听了说:“我明白了,世间万事万物皆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处理问題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天地间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从微细的部分开端。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广成子说:“是的,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坚強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凡是強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自然的規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遍天下再沒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強却沒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弱胜过強,柔胜过刚,自然的規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

玉王说:“老师的话是说‘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規律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沒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但我想请教老师,什么叫常道呢?”

广成子说:“对!道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道’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沒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芻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生养天地,万物的道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体的生育之产门,这就是天地的根本。它连绵不绝,不断永存。认识淳和的道理叫做‘常’,知道‘常’的叫做‘明’。能夠察见到细微的,叫做‘明’;能夠持守柔弱的,叫做‘強’。‘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天地万物本身都有起始,这个始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如果知道根源,就能认识万物,如果认识了萬万万物,又把握着万物的根本,那么终身都不会有危险。塞住欲念的孔|­茓­,闭起欲念的门径,终身都不会有烦扰之事。如果打开欲念的孔|­茓­,就会增添纷杂的事件,终身都不可救治。运用其光芒,返照內在的明,不会给自己带来灾难,这就叫做万世不绝的‘常道”。

玉王又问道:“那我怎样去观察道呢?”

广成子说:“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奧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兩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異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奧妙的总门。‘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玉王再问道:“一个人怎样修炼才能成为有道之人呢?”

广成子给他吟了一段四言长句说:“道以心得,心以道明。心明道降,道降心通。教人修道,则修心也。教人修心,则修道也。若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制之则正,放之则狂。­性­命合道,人当爱之。守道长生,为善保真。但遭浊辱,辗转系缚,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于道。內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第二十一回广成纵论道与德

第二十一回广成纵论道与德

广成子吟了这六十句四言诗句后,看弟子全神贯注地听着,便带点解释说:“一个人在学道时一定要做到­精­神和形体要合一不分离,只有聚结­精­气,人才能致柔和顺;只有清除杂念。人才能深入观察心灵,做到沒有瑕疵。“

玉王问道:”那人怎样才能聚结­精­气,清除杂念呢?“

广成子说:”每个人都长着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大脑和手脚,具有思、睹、听、闻、食、玩等功能,都想看美丽的­色­彩,听动人的声音,闻喷香味道,吃可口的食物,追求和获取更多的财富。但缤纷的­色­彩会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会使人听觉失灵;异香的味道会使人偏食厌食;丰盛的食物会使人舌不知味;紧张的工作会使人手忙脚乱,纵情玩乐会使人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会使人行为不轨。"

玉王说:“师傅说的意思我明白了,人要有道,必须克制自己的眼、耳、鼻、嘴和手、脚。”

广成子说:“对!这世上的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发展到极点就会走向它的反面,所以,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窪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能了解、认识別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別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強。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不出门戶,就能夠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運运的自然規律。他向外奔逐得越远,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些原则,有道的人决不会这样去做。有道的人不出行却能夠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有道的人沒有缺点,因为他把优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把优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沒有缺点。”

玉王听了师傅这一席充滿哲理的话,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深深地赞叹说:“师傅说得太好了。我明白了一有道的人就是要做到无为不妄为,才可以有所作为。高明的人自己知道总还说不知,愚蠢的人明明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

广成子说:“对!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轍跡;善于言谈的,不会发生病疵;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竹码子;善于关闭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而使人不能解开。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來驾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規律。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小心谨慎,警觉戒备,恭敬郑重,行动洒脫,淳朴厚道,旷远豁达,浑厚宽容,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滿。正因为他从不自滿,所以能夠去故更新。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他却独自淡泊宁靜,无动于衷。众人都有所剩余,他却什么也不足。众人光輝自炫,他却迷迷糊糊;众人都严厉苛刻,他却淳厚宽宏。众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他却愚昧而笨拙。他唯独与众不同的,关键在于他得到了‘道’。”

接着,广成子向玉王讲解了学道不易和怎么学道的问題,讲了“知道与通道”及“得道与守道”的问題,他说:“天地大道,不可言传,口授难得。愚者不知,劳其形神,苦其心志,而道愈远,其神愈悲。背道求道,当慎择焉。吾非圣人,学而得之。故我求道,无不受持。千经万术,惟在心也。但能虛寂,生道自常。虛心靜神,道自来居。道自来居,神明存身。神明存身,则生不亡。”“知道容易,通道则难。通道容易,行道尚难。行道可易,得道更难。得道虽易,守道甚难。守而不失,乃常存也。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定常清靜。道贵长存,保神固根。永保无为,其身则昌。禍福吉凶,悉由之矣。­精­气不散,纯白不分。生道合一,长生不死,羽化神仙。形神合道,飞升昆仑。”

玉王说:“我明白了师傅说的意思是一个人在自生自长而产生贪欲时,就要用‘道’来镇住它。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万事万物沒有贪欲之心了,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了。”

广成子说:“不仅仅如此。天得道而清明;地得道而宁靜;人得道而英灵;河谷得道而充盈;万物得道而生长;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宁,恐怕要震溃;人不能保持灵­性­,恐怕要灭绝;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干­涸;万物不能保持生长,恐怕要消灭;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礎,最高的荣誉无须赞美称誉。不要求琭琭晶瑩像宝玉,而宁愿珞珞坚硬像山石。懂得滿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玉王说:“我理解师傅所说的哲理了。最完滿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虛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清靜克服扰动,寒冷克服暑热。最大的禍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无厌。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滿足了的人,永远是滿足的。”

玉王又问道:“师傅今天把‘道’讲得非常透彻,弟子还想问一问,道于德有什么关系?”

广成子说:“道生成万事万物,德养育万事万物。万事万物虽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环境使万事万物成长起来。故此,万事万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贵德。道之所以被尊崇,德之所以被珍贵,就是由于道生长万物而不加以­干­涉,德畜养万物而不加以主宰,顺其自然。因而,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生长发展,成熟结果,使其受到抚养、保护。生长万物而不居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导引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奧妙玄远的德。”

玉王进而问道:“一个人修练得道后,是不是也有德了呢?”

广成子说:“得道不等于有德。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隨——这是永恒的。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的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正因为最善的人的所作所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他沒有过失,也就沒有怨咎。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深知什么是雄強,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甘愿作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於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朴素本初的东西经制作而成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朴,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虛华。所以要舍弃浇薄虛华而采取朴实敦厚。崇高的德好似峽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据的人那样宽容,沒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稅收的人那样苛刻刁诈。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玄德又深又远,和具体的事物复归到真朴,然后才能极大地顺乎于自然。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沒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25807

公孙轩辕TXT下载]

0 0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