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又新的第二梯团和顾品珍的第三梯团,由贵州的毕节入川后,取道永宁向泸州进攻。
泸州,是川南之重镇,既为从云南入川的必经之道,又是重庆的重要门户。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2月6日,护国军的董鸿勋支队与护国川军刘存厚部的陈礼门团合力攻克了泸州对岸的蓝田坝。
袁世凯立即派曹锟的第三师、张敬尧的第七师、李长泰的第八师一部及周骏的川军第一师向泸州增援。
四、纳溪大战,百炼成钢(2)
双方兵力悬殊。
2月9日,北洋军偷渡长江,由于陈礼门麻痹大意,所部猝不及防,纷纷溃逃,蓝田坝、月亮岩相继失守。
护国军一战而败,陈礼门自尽身亡,董鸿勋虽率队冲出包围,严重损失。
2月15日,朱德率六支队赶到永宁后,即得到董鸿勋失利的消息。
这时,蔡锷发来急电,命令他立即日夜兼程,急速前进,赶赴纳溪,接替董鸿勋的第三支队长职务。
朱德率曹之骅营经过两天的急行军,日夜兼程百余里,17日首先赶到纳溪前线。
此刻,阵地上仍在进行着激烈的战斗,第三支队的余部仍在顽强地抵抗着敌人的进攻。
第三支队正是朱德在蒙自带出来的那支部队,战斗作风英勇顽强,尽管损失很大,但是士气仍很高昂,锐气不减。
朱德在战场调整好部队后,立即宣布了战场纪律,说:“要消灭北洋军,打倒袁世凯,就得不怕死,勇敢冲锋。
在战斗中,士兵退,班长杀;班长退,排长杀;排长退,连长杀;连长退,营长杀;营长退,团长杀;我朱德退,全军杀!这是铁的纪律,人人都得遵守。”
随后,他立即指挥队伍冲锋前进,将敌军击退约二三里,把部队布防在棉花坡正面高地上,同据守在红庙高地的北洋军形成对峙。
棉花坡距纳溪城有5公里,是坐落在金沙江与永宁河之间的一个高地,江河沿岸都是起伏的山峦。
位置十分重要,是通往纳溪的大道,为两军必争之地,双方争夺异常激烈。
北洋军在这里集结有重兵,他们倚仗着弹药充足和武器精良,昼夜不停地轰击护国军阵地。
朱德带领着全支队日夜坚守在阵地上。
但部队伤亡很大,营长曹之骅中弹牺牲,由副营长杨如轩代理营长指挥。
护国军分三路进行反击。
朱德亲自率领两个营附属一个炮兵连和一个机枪排,从棉花坡向菱角塘进攻。
双方交火以后,北洋军凭借着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和坚固的防御工事,拼死抵抗。
朱德采用迂回战术,以一个营从正面用猛烈炮火牵制敌人,而将大部分兵力迂回到敌人的侧面去攻击。
北洋军突然遭到出其不意的打击,损失惨重,随即组织兵力向朱部阵地疯狂反扑,突破了几个缺口。
朱德在友军的支援下,经过殊死搏斗,夺回失去的阵地。
由于双方兵力十分悬殊,经过3天鏖战,护国军伤亡很大,减员颇多。
于是,蔡锷下令护国军从2月22日起暂时改取防御态势。
23日,蔡锷从永宁到达纳溪,召###议,会商作战计划。
蔡锷认为,就实力而言北洋军是占有较大优势,而护国军的兵源、粮物一时得不到补充,相持日久,实为不利。
因此,在军事上只有速战速决,才能变不利为有利。
同时,还要发动各省的力量共同讨袁,以达到再造共和之目的。
最后,蔡锷特别强调纳溪是主战场。
他说:“纳溪一旦失利,护国军将全军崩溃。”
会议决定,从叙府调一部分兵力前来纳溪参战,于28日发动全面进攻。
朱德回到三支队后的第二天,召集各营、连的主官,宣布了组织敢死队突袭敌军阵地的计划,并且布置了各营、连的具体战斗任务。
27日的深夜,数百名官兵聚集在营地上,等待朱德支队长下达命令。
朱德环视着衣衫单薄但精神抖擞的士兵们,高声说道:“弟兄们,我们为了保卫共和远离家乡来到前线同北洋军拼死作战。
为共和而战,虽死犹荣。
生为共和的人,死为共和的鬼。
不推翻袁贼,我朱德死不瞑目。
不打败北洋军对不起我们的父母兄弟……”当晚,趁着夜深人静,朱德带着80名敢死队员,神不知鬼不觉地进入了敌人阵前的开阔地,无声无息地潜伏起来,单等总攻时刻的到来。
四、纳溪大战,百炼成钢(3)
拂晓,随着总攻信号的发出,朱德带着敢死队突然跃起Сhā入敌阵,同敌人展开了白刃战。
北洋军面对着突然袭来的护国军,早已吓得魂飞天外,四处逃窜。
敢死队员们个个如猛虎下山,越战越勇。
后续部队上来了,一杆绣有“朱”字的队旗指向敌阵,接连夺下北洋军的几处阵地,直冲到吴佩孚的司令部,大获全胜。
然而,失利的北洋军又重新集结兵力,向护国军阵地反扑过来,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战事旷日持久,仗越打越艰苦。
3月3日,消息传来,护国军左路军被迫放弃叙府。
4日,蔡锷下令暂时撤出纳溪,退至大洲驿一线休整待机。
朱德支队奉命担任后卫。
以棉花坡为中心的纳溪保卫战,在护国讨袁战争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那时,除云南、贵州外,其他各省还没有宣布独立。
袁世凯的北洋军声势浩大。
而纳溪之战沉重地打击了北洋军,使其死伤三四千人。
同时,还为全国的护国运动赢得了两个多月的宝贵时间,促使全国讨袁护国之声风起云涌。
朱德支队在这次战役中,从2月19日投入战斗到3月7日撤出,浴血奋战16个昼夜,在生死搏斗中,始终坚持在第一线,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和顽强的战斗能力。
全国范围的讨袁护国运动,发展很快。
3月15日,广西将军陆荣廷宣布独立,立即出兵湖南,并准备向广东进军,对袁世凯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在一派护国讨袁的大好形势之下,3月17日,蔡锷决定对泸州发动第二次进攻。
进攻部队分三路,金汉鼎、朱德支队和义勇军张煦支队为右路,向纳溪推进。
而朱德支队在右路中,又担负着主攻任务。
因此,蔡锷于3月15日在大洲驿总司令部召见了朱德,向他说明了作战意图。
18日拂晓前,朱德支队开始发起攻击。
前方敌军为北洋军第七师吴新田旅的第二十七、二十八两个团,不仅武器好,战斗力强,而且兵力超过朱德支队的3倍以上。
这一带地形复杂,山峦起伏,路窄林密,渠沟水网纵横,易守难攻,前进十分困难。
经过5个昼夜的激烈战斗,朱德支队连续突破了北洋军的几道防线,直Сhā到距泸州只有十几里的南寿山附近。
作战中,朱德不仅注重战术的运用,同时还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支持。
农民们不仅为护国军送粮食,运弹药,抬伤员,还为护国军送情报,甚至直接参加作战。
一天,有个牧童跑来找到朱德后,非常神秘地说:“我知道北洋军的大炮藏在什么地方。
我带你们去!”
朱德抚摸着牧童的头,称赞说:“你真是个了不起的好娃儿!敢冒死来报告敌军炮阵地,还要带我们去。
要的,长大了也是个好样的。”
立即吩咐左右,快去弄点吃的来,吃饱了,好去执行任务。
然后,他同参谋们商量派一支突击队,随牧童迂回到敌后的炮兵阵地附近,隐蔽起来。
当护国军进攻开始后,突然出其不意地进攻敌炮兵阵地,夺取后,战火为号。
朱德看到敌人后方浓烟滚滚腾空而起,知道定是奇袭成功,立即命令部队发起冲锋。
顿时,号角号、喊声、杀声震撼着山野。
北洋军腹背受敌,还弄不清后院怎么失火的。
这时,又遭到三支队猛烈炮火的袭击,阵脚大乱,北洋军纷纷夺路而逃。
从17日到23日,一周之内,护国军在绵延百里的战线上,重创了北洋军,毙伤敌人900多人,缴获大炮7门、机枪9挺,步枪900余支,炮弹200多发,子弹13万发。
护国军的节节胜利,使袁世凯内外交困、众叛亲离,被迫于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并密令督军陈同蔡锷商议停战。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四、纳溪大战,百炼成钢(4)
经过多次磋商,双方决定于3月31日起停战一周,后又延长为一个月,实际上两军的作战活动已经停下来了。
6月6日,袁世凯在一片唾骂声中一命呜呼。
消息不胫而走。
朱德从护国军总司令部得到这一佳音后,立即召集他的部属开会,他极其兴奋地告诉大家:“兄弟们,好消息。
大局已定了。
……袁世凯被一付‘二陈汤’送上西天了!气死了!”
大家听到袁世凯死了,当然高兴。
可啥子“二陈汤”?还没弄清是哪家郎中的药。
朱德看出了大家是有点疑惑不解,他不紧不慢地解释说:“这‘二陈汤’,本是中药里的一剂汤头方。
我们讲的‘二陈汤’,是指四川督军陈、陕西督军陈树藩和湖南督军汤芗铭,一个紧跟着一个宣布独立了。
袁世凯眼看着众叛亲离,大势已去,一气而亡了!”
朱德的幽默引起一阵掌声。
第二天,黎元洪宣誓继任了中华民国大总统。
张敬尧一看大势已去,立即率部退出泸州。
朱德的第三支队因为作战有功,受到总司令部的特别嘉奖,获得首先进入泸州的荣誉。
朱德在护国战争中,英勇善战,战功卓著,成为全国闻名的滇军名将。
吴玉章在祝贺朱德六十寿辰时,说“你是护国之役的先锋队,泸州蓝田坝一战,使张敬尧落马,吴佩孚、曹锟手足失措,袁世凯胆战心惊,终将袁氏帝制倾覆,保存了中华民国之名。”
护国战争中,力量悬殊的不利形势和艰苦卓绝的拼死战斗,磨练了朱德的斗志,提高了他驾驭战争指挥作战的能力。
他自己后来曾说:“打大仗,我还是从那时学出来的。
我这个团长,指挥三四个团、一条战线,还是可以的。”
五、龙泉驿战败,避难昭觉寺(1)
1920年5月,连年大战的四川,战火又起,昔日护国讨袁的官军厮杀起来。
唐继尧为了控制四川,无视入川滇军将领的劝阻,排挤不听从他摆布的四川督军熊克武,以阻挠“北伐”为借口,发动了“倒熊”战争。
朱德虽然早就提出过“撤回部队(指将滇军撤回云南),还政于民,川滇和解”的正确主张,但不为唐继尧所采纳,身不由己地卷入了军阀混战的旋涡。
随着战事的不断扩大,朱德愈来愈担心唐继尧出兵北伐的许诺将化为乌有,他接连向滇、黔、川军的将领们发出通电,呼吁三省息兵停战,永远睦谊,尽早出兵北伐。
川、滇、黔的一些将领纷纷通电响应,而唐继尧却置若罔闻,仍令顾品珍的第一军、赵又新的第二军继续留在四川,全力作战,完成所谓“靖川”任务。
战争从5月开始,滇军由川南出师,到7月朱德率第三混成旅进入成都市郊龙泉驿一带。
事也凑巧,在成都遇到了他在南溪结识的老朋友孙炳文。
他向孙炳文倾诉心中的苦闷,想跳出军阀混战的泥沼,去另寻救国之新路。
孙炳文说他打算去北京追随“五四运动”的领袖李大钊,朱德说:“我愿与君同往。”
“舍得你那将军的头衔和荣誉?”孙炳文有意谈笑。
“只要再不涂炭生灵,全中国的老百姓都能吃饱穿暖,我情愿丢掉这顶乌纱帽,回家去种田!”
当年朱德入云南讲武堂和参加辛亥革命,的确是抱定了救国救民的理想,不是为了做官,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会当上旅长。
朱德与孙炳文经过几天彻夜长谈,最终商定先到外国去学习,看看外部世界是个什么样子,去研究外国的政治和军事。
孙炳文先行去北京,朱德待料理完军中事务,即去北京找孙炳文。
风云突变。
四川的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川军各部很快就在四川督军熊克武的主持下联合起来,共同反对滇军,战火再次燃起。
滇军还是那个滇军,但同当年为了护国讨袁入川作战,有了本质上的区别,士气一落千丈。
不仅四川老百姓和川军反对,就是像朱德那样的滇军将领也反对入川作战。
再加上粮饷奇缺,孤立无援,适逢瘟疫流行,士兵死亡极多;一些将领由于对唐继尧的不满,也无心指挥部队作战。
7月上旬,滇、川两军为了争夺成都,在成都东郊龙泉驿展开激战,血战九昼夜,滇军大败。
朱德所率的第三混成旅损失惨重,死伤过半,只剩下一个团的兵力。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里,川军冲破滇军的防线冲入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