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小说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版主小说网 > 天地奇王——汉武大帝 > 第一节从胶东王到皇太子

第一节从胶东王到皇太子

栗姬本是一个浅薄、没有远见的女人。她以为后位非她莫属,日益骄横任­性­,总想三千宠爱于一身。景帝接近哪个妃子,她就憎恨谁,毫不掩饰,即使对景帝本人也不给好脸­色­看。当然最嫉妒的就是王美人,她绝世的容颜,悦耳的声音,尤其是假惺惺的笑容让栗姬十分恼怒。栗姬经常当众给王美人难堪,王只是忍让。栗姬听说在女人背后吐唾沫,那个人就会失宠。于是在元旦庆典众妃聚在一起时,她在许多宠妃后­干­了这件事,心里感到非常痛快。不料传到景帝耳朵里,让他对栗姬产生了反感。当栗妃在宫中横行时,王夫人却反其道广施恩惠,以谦虚随和的态度对待众妃,得到大家的称赞。正当她俩明争暗斗之际,长公主嫖Сhā了进来,给这场争斗起了催化作用。

长公主是景帝的姐姐,单字嫖,是窦太后和文帝所生的大女儿,被封为馆陶公主。她嫁给堂邑侯陈午为妻子,生下一个美丽活泼的小女儿,取名阿娇。长公主是窦太后的掌上明珠,可以自由出入宫中,凭着母亲的后盾,在宫内呼风唤雨。她为了讨好当皇帝的弟弟,经常利用外出之便为他搜罗美女。据说,王夫人就是长公主路上顺便选进宫的。许多宫女为了得到皇帝的宠幸,也经常贿赂长公主,求她给牵线搭桥,见皇上一面。长公主两头得好处,何乐而不为呢?但是这样无形中惹恼了栗姬,她认为长公主帮别人抢走了自己的恩宠。

长公主自小在宫中长大,对权势的衡量、巧取和谋划可谓是耳濡目染。现在她依仗母亲尽享特权,母亲百年之后怎么办呢?长公主眼看窦太后年事已高,就开始为自己找后路。看着美丽的阿娇,她计上心来。

古时婚俗流行姑表亲,汉代称之为“重亲”,就是姑母的女儿嫁给表兄弟。舅舅家娶姑家女儿是对当初姑姑外嫁的一种补偿,同时使两家亲上加亲,兄弟姐妹的财产可以共同继承。长公主就抱着小阿娇,兴冲冲地去找栗姬定娃娃亲,这样将来阿娇做了皇后,她就是皇上的丈母娘,谁敢惹呀!没想到栗姬心中早就对她不满,她还跑来自讨没趣,便立刻回绝了她,说高攀不上,让长公主碰了一鼻子灰。长公主悻悻地回府后,生了半天气,因为从来没人敢这样对待她。于是她暗下决心,绝不能让栗姬当上皇后,否则形势对她十分不利。

长公主提亲失败的事被王夫人知道后,她趁势抓住机会接近长公主,夸小阿娇多漂亮,谁要是娶了她,该多幸运呀!……夸得长公主心花怒放,立即和王夫人结成联盟。一个想让自己的儿子当皇帝,一个要让自己的女儿为皇后,两个女人为了不同的目的,一起开始对付栗姬。

王把结亲的事告诉景帝后,景帝觉得不太合适,因为阿娇比刘彘大几岁。于是长公主和王夫人商量好第二天再一起劝说景帝。于是第二天两个人都抱着小孩来找景帝,大家坐在猗兰殿上说说笑笑,十分开心。长公主把刘彘抱起来说:彘儿,要不要媳­妇­啊?小家伙笑嘻嘻的不说话。长公主指着旁边的宫女说:从她们中间挑一个,好不好?刘彘摇了摇头。长公主又说:那就把阿娇给你做媳­妇­吧!也许是机缘巧合,也许是事先教好的,小刘彘脱口而出:要是让阿娇给我做媳­妇­,我就盖一座金子做的宫殿给她住。这一下子把大家都逗乐了。汉景帝也觉得他们很有缘分,就应允了这门亲事。从此后,“金屋藏娇”也就作为一个成语流传下来。

王夫人和长公主联姻后,长公主经常说刘彘不是太子,怕委屈了阿娇,于是加紧了她在宫中活动的步伐。她派人监视栗姬,经常在景帝面前揭发她,加重了景帝对栗姬的恶感。长公主对景帝说:栗姬心胸狭窄,手段毒辣,立她为后,只怕“人彘”的祸事又要发生了。这番话让汉景帝立刻打了个冷战。高祖刘邦死后,吕后毒害诸妃生的皇子,并把高祖爱姬戚夫人割去四肢,扔入茅厕,称为“人彘”。惠帝因此­精­神失常,不理朝政。汉朝廷遂被吕氏控制,几乎葬送了汉家江山。

景帝有一天身体不适,就到栗姬宫中寻找安慰,对她说:“吾百岁后,善视之。”卷九十七。意思是我死以后,要好好照顾所有的皇子。栗姬恨不得其他宫妃全部死掉,更别说照顾她们的孩子了,立即回绝了这个要求,并出言不逊,使景帝拂袖而去。通过这件事,景帝下了废太子重新再立的决心。

长公主见栗姬已经失宠,就不断在景帝耳边说王夫人的好话,夸她贤惠大度,可以母仪天下。景帝又想到刘彘出生时的祥兆,产生了易嗣和立王美人为后的念头。

三、七岁皇太子

景帝前元七年正月,王夫人见时机已经成熟,便向栗姬发起了最后的攻击。她暗中派人唆使大行令上疏景帝:“子以母贵,母以子贵,今太子母号宜为皇后。”卷九十七。景帝听完大怒,认为是受栗姬指使,立刻论罪处斩了大行令,又不顾朝中条侯周亚夫、魏其侯窦婴等大臣的反对,下诏废太子刘荣为临江王,将栗姬打入冷宫。不久,栗姬受不了这种打击,抑郁而死。四月,景帝立王美人为皇后,七岁的胶东王刘彘为皇太子。在激烈的宫闱斗争中,刘彘坐享其母亲和姑母的胜利成果,夺取了储君位置,成了大汉帝国的继承人。

皇帝是至高至尊、德牟天地的天子,刘彘这个名字显然不雅。古时“彘”、“彻”同音,所以景帝为刘彘改名为刘彻。按照“心彻为知、知彻为德”的说法,景帝显然是希望他能做一个有道明君。

刘彻封为太子后住在东宫,景帝专门任命德才兼备者为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对他培养和教育,让他了解怎样执掌国家。

文帝朝的政论家贾谊曾上疏把太子的教育当做兴国安邦的大事提出来。他说夏商周三代之所以长久,秦所以速亡,和太子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因为“天下之命,悬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卷四十八。文帝深许之,遂选晁错为太子家令,来做景帝的老师。景帝作为过来人,自然知道对太子施教的重要­性­。他对刘彻教育培养的种种安排,都体现了这种苦心。

汉初统治者以黄老治天下,刘彻耳濡目染,自然十分熟悉。为了扩大太子的知识面,景帝选长于儒学的卫绾为太子太傅。卫绾是代地大陵人,为人忠厚老成,循规蹈矩,做事无纰漏。文帝时以功升迁为中郎将,景帝时以才德被拜为河间王刘德的太傅。刘德在卫绾的指导下,爱读古书,修礼乐,好儒术,行为端正,为人谦逊。七国之乱时,卫绾因功升为中尉、封建陵侯,做太子太傅五年后升为丞相。在他的影响下,武帝早期受到儒家思想的教育,被其君子乾乾不息,进取有为,实行仁政、重民、大一统,怀服四夷等主张所吸引。聪明过人的刘彻也看到汉王朝的内忧外患,黄老思想有许多不可行的地方。武帝感到儒家思想更符合他打算大有作为的计划。儒家思想塑造了他的政治观,对他以后五十年创立的丰功伟业有深刻的影响。

景帝为了培养刘彻的实践能力,经常让他参加国事讨论。景帝后元年,主管全国刑法的廷尉,把一批案卷呈给景帝批阅。其中有一件少年弑母案让他十分头痛。这位少年叫防年,生母死后其父续陈氏为妻。陈氏不贤,杀死防年父亲。防年为了报父仇,又杀了陈氏。按照汉朝法律,弑母为大罪为极刑。景帝认为如此处理有些不妥,就问刘彻应该怎样办。刘彻仔细研究了案卷后说:“按大逆罪处置防年不好。人们虽然说继母如母,但陈氏并没有尽到一个做母亲的责任,不能算是母。她亲手杀死防年父亲,已经断了夫妻之情、呣子之义。防年杀死她当然也不能按弑母罪处。应以一般罪论之。”见,系译文。太子一席话,四座皆惊。他合情合理的分析,让廷尉大臣十分佩服,景帝也十分满意。少年武帝即显露出超凡的治国才能。

在帮助景帝处理政务的过程中,刘彻又体会到法家倡导的尊君御臣之术的重要­性­。他多方面吸收儒、道、法各家的营养,不断增长治国安邦的本领。

0 0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