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匈奴政策的改变
武帝即位时汉匈关系已发生了一些微妙却又深刻的变化。经过文景两代连绵的边境冲突,匈奴咄咄逼人的攻势已基本被遏制,至少武帝不必担心会在帝都长安城外撞见匈奴轻骑,但武帝的目的绝不会仅限于此。
武帝的意图是明确的,他的心腹宠臣韩嫣最善揣度他的心意。即位大典结束不久,这位聪颖过人又擅长骑射的太子侍读就开始舞弄刀枪,率先在武帝面前操演起来,二人相视,都报以会心一笑。
在送别张骞使团后,武帝加强了对匈奴的战争准备:继续推行马政,积蓄军马;扩大骑兵建制;组织近卫新军;征调戍卒加强边防;初举孝廉广聚人才……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反击风暴的阴云在聚积,武帝在等待,西汉帝国在等待,一场新的大规模战争正在缓缓拉开帷幕。
张骞和他的使团一去不返,毫无消息。建元六年,沉默了许久的匈奴方面却再次遣使入朝欲重修和亲。
是战是和?武帝一时难以定夺,于是召令朝臣廷议,希望听听大臣们的想法。大行王恢认为匈奴和亲一般不过几年就背信弃义,卷土重来;倒不如废除和亲,用武力解决。而当时朝廷重臣御史大夫韩安国却仍坚持和亲。韩安国威望、资历都远超王恢,其意见又较稳妥,所以大多数朝臣也都赞同和亲。武帝虽倾向于诉诸武力,但对战争的筹备及胜败心里缺乏十足的把握,既然群臣大都主张和亲,张骞西联大月氏也无消息,姑且再忍耐、等待一时。于是下诏同意了匈奴和亲的要求,借以稳住匈奴一边。同时又加紧战备,向边郡地区调兵遣将,待机而动。
元光二年,雁门郡马邑豪强聂翁壹通过王恢向武帝建议:匈奴刚刚与汉和亲,一定对汉缺乏戒备,如果以重利诱其深入,而汉预伏大军合围击之,一定有把握大获全胜。王恢上一次廷议被韩安国当着众臣的面驳得哑口无言,心里一直想再找个机会把面子挽回来。这次接到聂翁壹的报告,他认为机会来了,就添枝加叶地把这个并不很高明的计划向武帝做了奏报,武帝被说动了。
由于又涉及“和战”这一关键性的重大决策,武帝再度召开廷议。与上次不同,武帝率先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朕以美女出嫁匈奴单于,还送上丰厚的钱帛财货,可是匈奴却越发骄横,入侵扰犯不止,边境烽火连绵。边郡士民涂炭,朕也很伤心,现欲发兵反击匈奴,诸位大臣以为如何?”卷五十二,系译文。
尽管武帝已倾向于动武,但如果照此执行,就将意味着汉匈关系的彻底决裂,战争将取代已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和亲政策。为此朝臣之间又展开了一场更为激烈的争论。主战派仍以王恢为代表,主和派也推韩安国为首,双方各抒己见,互相攻击,争论甚为激烈。由于武帝已率先表明态度,主战派力量大增,而王恢也更觉得腰杆硬了许多。当韩安国再次提出汉军远程奔袭入匈作战不利时,他不失时机地抛出他的具体作战计划作为他最具威力的反驳武器:“现在我主张攻打匈奴,并非要深入敌境,而是顺乎形势,将贪婪的单于诱入汉地,我国选拔精锐将士暗中埋伏,利用地形险阻部署兵力。待布阵完备后,再由四面围而聚歼之。这样就可以生擒单于,获胜无疑!”卷五十二,系译文。王恢一席话,韩安国尚未反驳,武帝已被激怒,主张求战欲望更强,也就不再肯听别人的意见,决定对匈开战。至此,断绝和亲,全面对匈奴抗御反击的决策终于确立下来。
同年六月,武帝先派聂翁壹前往匈奴诈降诱敌,一方面立即调动各部军队,布置阵势。聂翁壹欺骗当时的单于军臣说,他能够斩杀马邑令丞,使全城归降,牲畜财物可悉归匈奴。马邑位于雁门郡南,是当时西汉王朝重要的军马培育基地之一,也是匈奴南下中原的门户所在。汉初匈汉双方就曾在此激战,匈奴先得后失,因此一直对该地耿耿于怀,欲吞之而后快。此番闻听聂翁壹的一番巧语花言,军臣单于真相信马邑唾手可得,非常高兴。当即与聂翁壹约定了日期,放他回马邑充当内应。而与此同时,武帝业已集结大军三十万,由韩安国、李广、公孙贺等将领率其主力伏兵于马邑城外山谷之中,王恢、李息率兵数万匿于代郡一线。约定一旦匈奴进入马邑,即集中主力围歼。王恢等则负责断其后路,截击其辎重。全军由韩安国负责指挥。
不久,军臣单于亲率铁骑十万进入武州塞,缓缓向马邑方面进军。而此时聂翁壹则已回到马邑,斩杀一名死囚,悬其头于城下,急告单于马邑已得,请单于急入。军臣闻之大喜,挥兵疾驰,眼看就要进入汉军的伏击圈了。不料,一件意外的事情却使整个计划付之东流。
当匈奴大军行至距马邑不过百里的一处草场时,军臣单于猛然发觉气氛有些异样,但见满山畜群随意游荡,却见不到一个看守的人。正在疑惑之际,匈奴前锋攻下一处亭障,俘获了一名来不及逃脱的汉雁门尉史,把他送到单于马前,在单于利刃的威胁下,怕死的尉史将汉军预伏马邑的计划和盘托出。单于听罢大惊,急令拨转马头,狂奔出塞。汉军空等了好久,连匈奴的影子也没见到,这一场王恢精心编织的“马邑之谋”,以劳师动众却一无所获而无声无息地收场了。
“马邑之谋”的落空,使武帝恼羞成怒,王恢无疑成为最大的替罪羊。尽管武帝的母亲王太后也出面为王恢开脱,但最终还是把他下狱。王恢本欲求功不想却得祸,绝望之际自杀身亡。
“马邑之谋”功败垂成,武帝第一次大规模对匈奴用兵的计划彻底失败了。事实上,武帝和王恢都犯了主观臆断的常识性错误:几十万大军集结边境,本身就不可能完全保守机密。整个计划乍看起来似乎是“百全必取”,实际上完全建立在单于彻底受骗而不会丝毫觉察这一脆弱的前提之上。同时,武帝把战胜匈奴的希望完全寄托于一次一厢情愿的伏击,也反映了武帝及其群臣对于匈奴骑兵善于长途奔袭、应变性强、机动灵活的战术特点认识不足,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急躁情绪。“马邑之谋”充其量只算是一次战术性安排,想通过这一场战斗而达到战略性目的,这本身就不尽合理。其终归失败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马邑之谋”是西汉王朝继白登之围后,第一次主动对匈作战,虽未取得任何战果,却使汉廷中以武帝为首的主战力量日益强硬起来,反击匈奴的决心不是动摇了,而是更加坚定、明确了。汉匈之间的战争进入了西汉王朝全力出击、主动求战、互有攻守的新阶段。
匈奴军臣单于逃出边塞,惊魂甫定就立即发兵大肆侵扰汉边,攻汉边塞亭障,作为汉设伏马邑的报复。汉军亦相机而动,北边战火重燃。从这个意义上讲,“马邑之谋”也是武帝发动全面反匈战争的导火线、发起点。而在以后的战争当中,新一代西汉军事家在战争中成长起来,并最终成为对匈作战的中坚力量。
二、卫青、霍去病的身世
今山西临汾西南郊,在公元前二世纪末正是西汉王朝河东郡平阳县治所辖之地。这里是一片肥沃、富饶但又饱受匈奴铁蹄蹂躏的土地。该地民风纯朴而剽悍、任气好侠,涌现了不少英豪志士,其中最著名的专属一代名将:卫青和霍去病。
以平阳命名的平阳侯国住着一位地位显赫的皇亲国戚——汉初著名丞相曹参的后代平阳侯曹寿。他的夫人就是鼎鼎大名的武帝姐姐——阳信长公主。
在供曹氏役使的小吏中,有一个平阳县吏叫作郑季,他与府中一个寡居的女仆“卫媪”私通生了个儿子,就是后来的卫青。郑季本有家室,不久又返回平阳原职地,也不便称这个私生子是他的儿子,只得让他从其母前夫姓卫。当时卫媪除新生的卫青外,已有二男三女。卫长君、卫步广,长女卫君孺,次女卫少儿,小女卫子夫。由于家境困顿,卫青年纪不大便被送到其生父郑季那里,由他抚养,郑季就让卫青去放羊。由于卫青是个私生子,郑季家中其他人都把他不当人看,总是虐待欺侮他。卫青的童年、少年就是在这种人人“皆奴畜之,不以为兄弟数”的充满歧视、冷漠的艰苦环境中度过的。但也许正是这种长期的压抑与磨练铸就了卫青刚毅、坚强的性格,在同龄人中更显得成熟而冷静。据说卫青曾与人一起到甘泉居室地界上办事,当时有一钳徒见到他就说:“你有一副好相貌,是贵人的面相呀!你将来会官至封侯的!”卷五十五,系译文。卫青一笑置之,答道:“人奴之生,不挨打、不受罪就心满意足了,哪里敢想封侯的美事呢!”卷五十五。系译文。
卫青成年后,重新回到公主府内,充当平阳公主的侍从骑奴。建元二年卫青最小的姐姐卫子夫得到武帝的宠幸,卫青亦随之入选建章营骑,充当郎卫。不久,卫子夫怀孕了,武帝陈皇后的母亲,即武帝的姑母大长公主刘嫖闻之大怒,深恐卫子夫会进一步威胁其女儿的皇后地位,于是一面暗中筹划怎样稳住武帝,一面派人将卫青监禁起来,借以威胁卫子夫,并打算杀之以泄愤。这件事被当时郎卫中的卫青挚友骑郎公孙敖得知了,他连夜带人闯进监房,硬把卫青给抢了出来。后来,陈皇后事发,卫青遂被任命为建章监,并加衔“侍中”,成为武帝的亲信近卫军将领之一。卫子夫被册封为夫人后,卫青也晋升为太中大夫,成为朝堂中的一名新贵。
一荣俱荣,卫子夫得宠,卫氏一门都得以平步青云。其中卫少儿不久改嫁于汉初名臣陈平的曾孙——詹事陈掌。而在此之前,她曾与平阳人霍仲孺私通生有一子,就是后来的霍去病。元朔元年霍去病以卫皇后外甥的关系,亦被任为侍中。霍去病与卫青经历相似,但更年轻有为。轻歌曼舞、花天酒地的豪华生活,并没有使这位少年新贵流连忘返。他勤奋好学,苦练骑射,希望有朝一日,用战功来描绘自己的生命宏图。而历史确也证明,这位少年所要经历的辉煌,现在还不过刚刚开头。
元光六年,匈奴入侵上谷郡,杀掠吏民甚众。卫青被任命为车骑将军,率军配合各路汉军出上谷,迎击匈奴。这次出塞的另外三支军队由轻车将军公孙贺、骑将军公孙敖、骁骑将军李广率领,分别出云中、代郡、雁门追剿匈奴。此四将军,李广、公孙贺均为沙场宿将,公孙敖少年从军也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唯独卫青是初出茅庐的新面孔。当时人们都认为武帝是因裙带关系才送这位青年上战场锻炼的,充其量不过是走一走过场,为以后加官晋爵捞取一些资本而已。但这次战斗的结局却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公孙贺出云中竟连一个匈奴兵不曾碰到,无功而返;公孙敖倒是碰上大队匈奴铁骑,一战即溃,将士折损大半,狼狈奔回;李广运气更差,竟与一直想生擒活捉他的单于主力不期而遇,虽拼死力搏,但毕竟寡不敌众,竟负伤被擒,只是凭借过人的机智与精湛的骑射本领,方才夺马而逃回,其军则俱没于匈奴中。唯有卫青一军在击溃入侵上谷之敌后,又得以深入匈奴境内数百里,直捣龙城,没遇到什么大的阻碍,斩获七百余,小胜而还。尽管如此,这却是汉对匈主动出击以来的第一次胜利。武帝闻之大喜,特赐卫青爵为关内侯,以示褒奖。
此战后不久,匈奴再度入塞报复。第二年,匈奴更攻辽西,杀死汉太守,掠两千人而去;继而西进,威胁渔阳,韩安国出战几遭全军覆没,只得龟缩于营垒之中,等待援军;匈奴乘胜再西进,入雁门,杀掠数千人,一时间,边境频频告急。卫青临危受命,率三万将士出雁门迎击匈奴;将军李息则出代郡,与卫青遥相呼应。卫青兵赴雁门,即与入侵匈奴展开激战,匈奴大败,遗尸千余狼狈退出边塞。卫青二次出击又获全胜,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得以充分显露,名声威望也逐渐大起来。在随即展开的一系列全面对匈奴反击作战中,卫青理所当然地成为汉军的最高战场统帅,而不久,霍去病亦入军中,崭露头角,舅甥二人遥相呼应,共击匈奴的历史大剧,就要上演了。
三、反击匈奴的胜利
经过十多年的精心筹备,从公元前127年起,一场决定汉匈双方命运,历史影响极其深远的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之间的长期大规模战争终于全面爆发了。在东起辽西,西至天山的广阔战场上,汉匈双方进行了多次激烈残酷的较量。双方投入以骑兵为主体的兵力总计达三百万以上。经过河南战役、河西战役、漠北战役等一系列你死我活的拼杀,汉军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最终取得了战争的决定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