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小说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版主小说网 > 压伤的芦苇 > 第3章 代序(3)

第3章 代序(3)

一天,有人来敲门。来人竟然是当年亲手打残德米特里的那个警察。当年那个身材硕壮、­性­情凶狠的警察,现在却瘦弱而苍老,威风的警服换成了破旧的风衣。他弯着腰对德米特里说:“先生,不要以为我是来求你原谅的。我所做的,无法得到宽恕。你并不是唯一的我所伤害过的人,我做孽深重,连上帝都不会宽恕我。我来只是告诉你,我很抱歉我过去所做的。我要去吊死我自己了,就这样。”他说他每天都被噩梦惊醒,他再也承受不了内心的压力,决定要去自杀,在自杀之前来向被他毁掉一生幸福的人表示忏悔。

他结结巴巴地说完这段话,没有等待德米特里做出反应,捂住自己的脸,转身就要离开。

瘫痪在床上的德米特里艰难地转动了一下头颅,温和地对这个昔日亲手伤害他的凶手说:“先生,这么多年以来,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难过,因为我的手不会动。我多么希望我可以伸出手来拥抱你!我每天都在为你祷告,已经有好几年了。我全心地爱你,我原谅你了。”他的泪水从眼眶里流淌出来,他却无法伸手去擦。

凶手跪在他的床边,号啕大哭。凶手亲吻着德米特里掉下来的眼泪。两人的眼泪汇合成一条爱的河流。

德米特里的爱,是从耶稣的身上学到的。耶稣称出卖他的犹大为“朋友”,为钉死他的人祷告。德米特里也是一棵压伤的芦苇,正是在被伤害的时刻,他发现了降临在他身上的爱。他的身体不能动弹了,他就用灵魂来拥抱这个世界,拥抱伤害他的人。当然,他也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尊严,即使被打得瘫痪在地板上,他的膝盖也不会下跪。他是柔软的,也是坚韧的,他的­精­神充溢着残缺的­肉­体。

正如《圣经》中所说:

你在患难之日若胆怯,

你的力量就微小。(《箴言24:10》)

在那些患难的日子里,德米特里从来没有胆怯和退缩。他毫不犹豫地爱着每一个有罪的人,他的力量也就越来越强大。

理查得·沃慕布朗在这篇史诗般的回忆录中写道:“在监狱里有一段时间,我病得很厉害。我有肺结核、糖尿病、心脏病、黄疸,还有许多其它我都不清楚的病,我快要死了。那栋监狱里,有一间专门给濒死的犯人住的小号。我在那里住了三年多,是唯一从那个小号里活着出来的人;我活下来,是要为殉道的难友们作见证。”这段话让我想起了美国大屠杀委员会主席、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伊利·韦塞尔来。与理查得·沃慕布朗一样,伊利·韦塞尔也出生在罗马尼亚,而且还是犹太人。在纳粹时代,韦塞尔全家都被驱逐到德国法西斯灭绝人的集中营中,他的父母和妹妹死在了那里。作为一名幸存者,韦塞尔把一生的时间都花在捍卫记忆、捍卫爱和希望上。在领取诺贝尔和平奖的演说中,他再次重申:“记忆是崇高和必要的行动。记忆呼唤,呼唤去记忆,从历史的第一线黎明起就注入了我们。在《圣经》中,没有别的命令出现得如此频繁、如此持久的了。记住我们所得到的美好,记住我们所遭受的苦难,这已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记忆的目的不是惩罚,而是消灭罪恶和苦难;记忆的目的也不是仇恨,而是加固人类对爱和美的信心。人类捍卫了记忆,也就捍卫了爱。

理查得·沃慕布朗接着讲述了另一个苦难的故事,也是一个同样美丽的故事。在那间小号里,他的右边躺着一位叫伊思库的牧师。老人受尽了严刑折磨,此时奄奄一息,即将死去。老人非常安静,他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每当他张口说话,他就给人一颗“蓝宝石”。在希伯来文里,表达“告诉”或“说”意思的词语中,有一个可以翻译成“给一颗蓝宝石”(sapphire)。如果你要开口说话,就是要给人一颗蓝宝石。

沃慕布朗写道,也许有时候你会悲哀或愤怒,那时,你就沉默吧;等待一会儿,直到你能给出蓝宝石时再开口。每当伊思库开口时,他必给出蓝宝石。他的蓝宝石就是爱。伊思库人还在地上,还躺在沃慕布朗的右边,但他的心已经在无比华美的天堂了。

在理查得·沃慕布朗的左边躺着那个把伊思库折磨致死的人。不知什么缘故,这个凶手也被政府关押拷打,现在他也快要死了。

那天夜里,凶手醒过来,祈求说:“牧师,请你为我祷告。我犯了这么大的罪,我不能这样死。”

接下来,理查得·沃慕布朗目睹的情景仿佛来自天上。是的,我、我们并不需要到天上才能看见天上的景象。

伊思库牧师不顾全身疼痛,请两个难友搀扶着他,慢慢走过来,坐到了折磨他的那人的床边。伊思库温柔地揽住那个凶手。

沃慕布朗永远忘不了那感人的一幕。那个曾经残酷拷打伊思库的人,此刻正走向死亡;而伊思库拥抱他,像是拥抱自己的兄弟。伊思库说:“我完全宽恕你,我爱你。如果连我这样的罪人都能宽恕你、爱你,那么,神的儿子耶稣岂不是更能宽恕你、爱你吗?悔改、归向他吧,他是爱的化身,他要得到你,比你要他还迫切;他能给你的宽恕,比你想求的还要多。只要你悔改。”

在狱中,没有可以避人的地方。沃慕布朗听到了忏悔的声音——那个凶手正在对着他所残害的人,为他所犯的所有谋杀罪而忏悔。然后,他们一同祷告,相互拥抱。慢慢的、慢慢的,牧师被搀扶着,回到了他的床上。

当天夜里,他们两人都死了。

那夜正是圣诞节的前夜。但那个圣诞之夜的庆祝是如此不同。他们通常在圣诞之夜庆祝的是:耶稣在两千年前、在遥远的伯利恒诞生。那天夜里,耶稣却诞生在一个罪犯的心里。

这是多年来,我读到的最感动的一篇文字。我仿佛也在那间布满臭虫和粪便的牢房里,倾听着那些动人的言语。我的手跟他们的手握在一起,我的心接受着冲击和洗礼。那里暗无天日,那里却像天堂般美好。

这样的文字是一串美丽的“蓝宝石”。我们的言语、我们的文字,都应该成为“蓝宝石”。

在讲述完四个故事之后,我转而直面自身。

我讲述四个遥远的故事,与其说是攀比,不如说是仰望——仰望一种存在方式,仰望一种价值立场。

我讲述四个伟大的人物,与其说是追随,不如说是反省——反省自身的缺陷,反省自身的罪恶。

作为一名写作者,我感到愧疚和自责的是——我的生活、我的写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与爱疏离甚至隔绝了。

这与我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文化资源有关。

我阅读屈原的楚辞,笼罩在其中的是放逐者的自恋和关于曾经拥有的“辉煌”的回忆,伟大的诗人到头来还是国王的附庸;我阅读诸子的经典,字里行间,攻守辩难、一招一式,都恨不得将对方置之于死地,而让自己“唯我独尊”;我阅读韩愈等八大家的文章,这些文字营造着一种滔滔不绝的气势,企图用气势来威吓读者,而不是用情理来打动人心;我阅读《三国演义》,那些毒辣的权术和深邃的­阴­谋居然被当作人生的最高准则,今天的人们还在津津乐道;我阅读《水浒传》,英雄们的价值仅仅体现在无止境的杀戮之中,没有一个人体味到人是有尊严的生命……到头来我发现,在这些文化资源之中,什么质素都有,单单匮乏爱的因子。

我的写作、我的生活,长期以来笼罩在这样的­阴­影之下。我的文化结构和心灵结构是畸形的。

同时,我之所以远离爱,也与我目前所生存的现实处境有关。

我的身边,有学院派的傲慢,有知识界的嫉妒,有商人的剥削,也有写作者的谎言,偏偏缺少爱、缺少真诚和怜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太少,我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太蹇迫。于是,我们不得不信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有较长的一段时间,我们的历史都被这种“真理”所支配。

当我开始反思我的文化资源和生存环境的时候,我首先想到了鲁迅——是的,即使是我尊敬的鲁迅先生,也仅仅是一盏在黑暗中随时可能被风吹灭的蜡烛,而不是一道照亮黑暗的夜半的闪电。鲁迅那嬉笑怒骂的“魏晋文章”,尽管能够见血封喉、让敌人闻风丧胆,但它本身也是一柄双刃剑——每一次的与敌交锋,都让自己元气大伤。“爱”在鲁迅的文字之中,虽然像金黄的树叶一样时常闪现,却稍纵即逝,没有连缀成一道永恒的风景线。太深的伤口和太多的怨恨,以及如他自己所说的、驱之不去的“鬼气”,过早地耗尽了他的生命。

这是鲁迅个人的悲剧,也是我们文化本身的悲剧。

如果说,鲁迅对我来说,意味着一捧在最­干­渴的时候遇到的泉水;那么,我在畅饮完它之后,还将去寻找一眼能够汩汩地冒出甘泉的井。这口井就是爱,就是沐浴在爱中的写作者和他们的作品,就是安徒生、朋霍费尔和特蕾莎修女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