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
梁启超,生于1873年2月23日(清同治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他的家乡在西江出海口的岛屿上,民风淳朴而强悍,慷慨好义,不谄媚、不屈服。梁姓在当地是个大族,他们家是个能够温饱的耕读世家,祖父中过秀才,当过县学教谕。耕读世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是人才从基层崛起的温床。他们懂得民情,既吃得苦,又能接受文化教育,通过科举考试地位上升之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梁启超在祖父、父亲的影响和直接教育下,从小聪明好学,有“神童”的美誉,12岁就中了秀才。当地的读书人重视学问,不好虚名,对梁启超的成长很有影响。他中了秀才之后,有资格进入广州学海堂读书,这是传统的官立学校,但这所学校重视汉学(儒家经典的考据学)、史学、诗词以及宋学(理学:包含有哲学和人生修养)。因此,梁启超并没有去死死钻研应付科举考试的那一点点学问和套路,而转向去学习传统的中国学问,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国学”。尽管梁启超对科举技术不太重视,但他毕竟聪明过人,1889年17岁时,又中了举人。中了举人就有了做官的资格了,在家乡也就是个绅士,有种种特权和优惠,成了人上人了。当时,康有为还没有举人的资格,从社会地位上说,还没有梁启超高。不过,真正有学问的,并不是中了举人的梁启超,而是已经32岁的康有为。一幕好戏出台了,举人竟然拜秀才为师,梁启超景仰康有为的学问,不顾世俗的偏见,愿意跟着康有为学习。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清咸丰八年二月初五日)生,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1879年,他开始阅读翻译成中文的西书,并且游历了香港,看到了香港在英国人治理下发生的变化。从此,他大量购买和阅读西书,钻研西学,开始提倡变法图强。1890年间,梁启超因为自己有了功名,而且对传统的“训诂词章”很有修养,沾沾自喜。社会上神童的美誉,也让他目中无人。所谓少年狂,就是这种人的典型心态,其实学问的根底还很浅。因为偶然的机遇,经朋友介绍,有一天他去拜谒康有为,从早上一直到晚上,经过了6个时辰、12个小时的谈话,听康有为把传统的旧学问批得一无是处。康有为独创的理论、开阔的视野、丰富的西学知识,听得梁启超“且惊且喜,且怨且艾,且疑且惧”,把自己的自大狂一扫而空,于是“屈尊”拜康有为为师,自此成为康的得意门生。从1890年到1894年间,他一方面跟随康有为学习,一方面也参与了康有为的理论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的编写工作。在这些著作中,康有为假托孔子的主张,来提倡现代向西方学习。从此,梁启超成了康有为维新变法运动的骨干。他一改八股文风,以清新通俗、笔端常带感情的文字,成了康有为学说的宣传鼓动家。“康梁”成了一个名词,就是19世纪90年代末那场维新变法运动的领袖和代表。
中国老一代的变革者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搞的洋务运动(或称自强运动),重视的是西方的技术和物质文明,并不认为西方的政治制度和道德文化比中国先进。尽管中国与列强每战必败,中国人的“天朝上国”的自大心态很难扭转。除了几位前卫性人物的探索之外,真正提出要向西方的政治文教制度学习,就是从康梁的维新变法运动开始的。
1894年,即甲午年,日本对朝鲜、中国发动侵略而爆发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在战争中溃败。“天朝上国”、“同治中兴”这一类自大的话语,竟然被小小的落后的日本一扫而空。空前的民族屈辱使中国人放下了自大的心态,也激发了变法图强的要求。1895年5月,康有为、梁启超动员了各省在北京的举人1000多人,联名上书给光绪皇帝,要求拒绝与日本签署丧权辱国的和约,迁都、练兵、变法。别小看了这次上书,皇权神圣的等级制之下,要把他们的上书送到皇帝手里,还很不容易。康有为的主张是几经周折,才逐步为光绪所了解。光绪不愿意成为亡国之君,才希望尝试变法。至于究竟要变成什么样才能救国,他也懵懂得很呢。此后,康有为和梁启超通过组织强学会,创办《万国公报》(后改《中外纪闻》)、主持《时务报》等,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1897年,梁启超到长沙担任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培养了一批新进青年。后来的护国运动的名将蔡锷,就是梁启超在时务学堂时的高足弟子。梁启超广泛地宣传民权、平等思想,抨击君主专制,主张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即提倡新学,反对旧学。主张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师生们在学校里放言高论,肆无忌惮,热烈奔放,流传到了学校之外,却不得了了。这些离经叛道的话,激怒了顽固保守派,他们要起来保卫孔子的圣教。在中国社会里,这小小的一点点启蒙竟然都那么难!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