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小说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版主小说网 > 雪里梅花-李寻欢后传 > 五、梅花(二)

五、梅花(二)

学道犹如守禁城。紧把城头战一场。不受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佛偈。黄檗禅师)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佛偈。灵云志勤禅师)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悟道诗。宋女尼某)

原来李寻欢两年前离开四川,本来前行目标甚多,但亦皆非甚急,竟不自觉间先向河南少林寺而来。他是重临旧地,自是熟门熟。,但担心声名所累,遂改名李客。向来听闻少林寺洗髓易筋经威名,想要学个究竟。怕少林寺无故不纳外人,先在寺外村镇住下,妆作经营杂货。着意结纳了常与少林寺厨房作卖买的商人,认作义亲。后假装生意失败,心灰意冷,请那商人介绍投入少林。少林众僧虽说空门出家,自耕自足,但盐油酱醋,衣袜针线,毕竟也要与俗世交流方可。故也会有几个熟识的来往商人。既是熟人介绍,一切好办。而且少林武术发展向来十分开放,历代前朝多有朝廷武将、江湖豪客到寺习武较技,互相学习。走时往往留下本门武功,寺僧亦细心抄录存放。而少林除一二秘技外,其余套路,大多任由门下弟子,甚至外人参阅。盖少林功夫往往遁序渐进,一门深入,动辄几年甚至几十年勤苦不缀的锻炼方可大成。稍一中断,便是前功尽废。中间又要不断以种种药物辅助,否则功效大减。试问如此功夫世上几人有此恒心苦心练成?除了那志虑­精­纯,一心求道的出家佛子。那些僧人既已出家,尽抛世俗浮云,做事唯­精­唯一。以向道之虔诚,几十年亡我苦修,自是­精­益求­精­,换骨易筋。故往往日常劳作,举手下足,全身上下,千锤百炼,皆成绝世武技。所以大不怕谁来偷学功夫,实在是偷也偷不走,没有速成取巧的法门。李寻欢入了少林,暂充俗家弟子服事劳役,他本不急于剃度出家,却又请师父们替他剃除头发,以示虔诚。平时服事辛勤,不以为苦,讷言慎行,甚得寺僧欢心。渐渐提出与武僧一同习武,也获欣然允许。遂于劳役之余,渐入各房练功。臂如双臂提水桶,足系铁沙囊练两足,手持长竿练腕,木棍排打练胸腹,至于掌劈砖石,头开石碑无不一一现身应验,更有练眼、练耳,以防暗器,练鼻、练舌,以防毒药。锻炼周身,一一铜皮铁骨。更有禅法,洗心易虑,自念清净,念念清净,无令断绝。日行忏悔,常怀惭愧。如是­精­进,是谓练心。身心俱进,假以时日,必成大器。李寻欢宿有慧根,武功本极深厚,习此法门,自是一日千里。虽吃苦头,已深悟少林武学所谓“易筋”之名,唯未闻“洗髓”何义。问及寺僧,多是茫然。或谓前代已经失传此等功法;或谓即是修行净心之理,莫衷一是。李寻欢日锻全身筋骨,洗心静虑,渐觉神清志洁,不仅与原有功夫融合无间,功力大增,而且眼界大开,有脱胎换骨,更上层楼之感。他一面完善周身,一面思索“洗髓经”之道,一面沉思自己如此一身功夫,以后如何济世救人之事。正所谓“穷即独善其身,达即兼济天下。”上天既令自已拥有如此能力,自不是只为一个人奔逸绝尘,离群弃世的。必有所为,方不负此身、此心、此天、此人。为此事,他于日日艰苦锻炼之余,夕阳照耀嵩山少溪之时,憩坐林下石上,早已无数遍在心头细想过了。并渐觉心境开朗,直与天地同呼吸,与日月共光芒。那天遇到新并武之藏下山,他正心入如此境界。正在悲天悯人,思念佛所谓:“为天及人,求义与饶益,求安稳快乐。”之事。待新并武之藏上前挑衅,先于­精­神境界,博弈一场。他不骄不躁,其实未尽全力,及至彼等动刀用粗,又对少林武功出言无状,遂大展神威,令其见识少林功夫到底功力如何,境界如何。事了拂衣而去,直如春水无痕。

李寻欢见行藏已露,遂起离去之意。方丈及诸长老苦苦挽留。李寻欢便要求入藏经阁研习历代少林秘技,方丈慨然应允。于即日任李寻欢为藏经阁执事,也不强求他即刻剃度出家,只是保留少林俗家弟子名份。李寻欢于是能正大光明深入经藏,尽窥少林功夫秘奥。他在习练­精­思阁中诸般武功同时,不忘每日翻翻佛经,*见­性­。阁中亦有些儒道诸书可看,毕竟学佛者也应博学多闻,正如佛十号中也有:世间解、正偏知两项。多知多解,也可方便渡化众生。一日翻及唐人张鹫在《朝野佥载》卷二记载的—则传说,是关于隋文帝杨坚的前生故事:相传,北齐文宣帝年间,并州(山西省太原市)有一位稠禅师,自幼落发为沙弥。当时,寺中有许多小沙弥,闲暇时常在一起嬉戏打闹。稠禅师体弱力小,常被欺负。于是,他躲进佛殿,抱着金刚的大脚,祈愿金刚赐力于他。一片诚意,感动了金刚,当第六天曦光微露的时候,金刚终于显灵,让他饱食筋­肉­,顿时浑身充满神力。稠禅师大喜,天一亮便兴致冲冲地来到沙弥中。伙伴们见他躲藏数日才露面,便又要与他斗殴。稠禅师正想显示本领,当下飞檐走壁,举重搏击,直让沙弥们看得惊恐不已,俯首认错。消息传了出去,四方僧众慕名而至,常有数千人随侍左右。齐文宣帝听说稠禅师聚众于林虑山,便亲自带领骁骑数万,前来*。稠禅师率众出山迎候,于文宣帝面前作法,让数千根造寺梁柱在空中翻腾搏击,声若雷霆,吓得文宣帝叩头认输。三十年后,隋文帝路过并州,见此寺院,“心中涣然记忆,有似旧修行处,顶礼恭敬,无所不为。处分并州大兴营葺,其寺遂成。时人谓帝即大力长者云。”此虽近乎野史,世人多不相信,但却引起李寻欢的深思。“饱食筋­肉­,充满神力。”这不是易筋经的最高境界吗?从此李寻欢面对寺中神像时,更多了几分敬畏与祈求。

一、开窍之刃

在近一年时间内,李寻欢遍览武功秘籍,却失望地未找到关于“洗髓经”的有用消息。念及与孙小红三年之约,即将到期。遂与众僧辞行。他为免诸人勉留,将毕生所学武功、所思所悟著述下来,并附留飞刀一把,都留存少林寺中,让少林武功从此更添异彩,更声明终身不去少林俗家弟子名份。方丈可舍与圆智诸僧见其去意甚坚,已不可回。也纷纷将自身习练一些不传秘技向李寻欢倾囊相授,李寻欢一一谢罢,遂辞寺起行,身边却带上了那咸阳少年张平。原来一年来张平日来服事殷勤,求李寻欢收其为徒。李寻欢初不肯,后见其志诚心坚,资质亦可造就,就收下这关门弟子。于是师徒两人不日收拾行装,从河南下陕西,过蜀道,入四川。千山万水,说之不尽。这日回到川西邛崃镇附近,早有孙氏族人来迎。原来李寻欢这三年来信守约誓,不时与孙小红通信,告知遭遇种种,故得如此。

到得归来客栈,从侧门入,径归后宅私苑。孙小红与媳­妇­、孙子及几个贴身下人已设宴恭候。夫妻相见,自不免一番唏嘘。途中李寻欢早除僧装,短发渐长,青袍萧然。张平英爽少年,俱得众人欢喜。李寻欢见孙小红三年间富态更甚,分明一个婆婆相了。媳­妇­贤惠。只闻说儿子仕途不顺,犹在浙东原任上,三年来只得两次回家探亲。李寻欢闻言叹息,只得安慰媳­妇­几句,说是家中后顾无忧,如若仕途不顺,大可学陶渊明归去来兮,且家中孙小红持家有道,绝无冻馁之理。媳­妇­点头称是,破愁为笑。但李寻欢知儿子­性­情,势必择善固执,不肯轻言退隐的。看来这个儿子,以后还要为之忧心。两个孙儿乖巧聪明,看来他日亦是可造之材,

令李寻欢稍感喜慰。李寻欢虑及于此处孙小红乃一方豪强,结识四方,自己形迹不便,提出回双泉湖谷旧居。孙小红见丈夫此次归来,气势更隆,直似年方盛壮,郁郁葱葱。而自己已盛年不再,看朱成碧了。两相睽异,实不宜人前成双成对,只得眼睛红红的答应下来,只希望过些年自已退休下来,再与丈夫于那深谷桃源,俗世非议不到处做对神仙眷侣吧。于是一饭无话,留宿月余。李寻欢与张平遂告别孙小红,自回秘谷旧居去了。行前孙小红早将李寻欢情状向谷中长老通告,是故李寻欢回巢无碍,也就安定下来。孙小红是族长,谷中例有口粮分派。故李寻欢也无须忧心生计。但李寻欢也依然将孙小红三年前交与他的一笔巨款交谷中公用,以不白食惹厌。众人一时无不服其高义。于是李寻欢在谷中日对张平耳提面命,督其练功。张平既遇良师,又入灵境,功力增长自如江河决堤,滔滔千里了。

这一日师徒两人论及剑道,李寻欢告诉张平当年梅谷一梦,梦到飞刀“开窍”。这些年一直思索此事,苦苦不得其解。然于少林寺与新并武之藏一战之后,手中飞刀似有激变。日后持刀练功,觉其自有灵气运转,莫非已然开窍?但灵气微弱,似有还无,无法更进一步。张平闻罢心一动,脱口道:“莫非宝剑如人,也须经受磨历锤打,方能开窍?”李寻欢闻言掀须大笑,说:“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笑罢又说:“孔子虽似强解《诗经》,与子夏能互相启发却与你我此刻无异呀。”

0 0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