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中小舟中与殷素素的相见,张翠山竟能一愕之下登时脸红,他的人生经验实在有限。在这复杂的社会中,他实在是见识太不够,这是他致命的弱点,也是他日后悲剧的内在逻辑指向,他太着意于律己,太在意于外在的道德规范的约束。一旦情与理不可调和的冲突来临之时,他的律己就会变质成自虐和逃避,以自我否定的极端形式来轻易而简单地解决人生的矛盾。
张翠山性格中的致命弱点含蓄而恰当地一再被强调。他忘不了殷素素之时,便自我解脱,“持之以礼,跟他一见又有何妨”。书生的见识,可爱但又可悲,让人扼腕叹息不已。
张翠山书生柔弱的心性,率真而缺乏决断,理念与情感的冲突中不是变通。性格即是命运,张翠山后来的悲剧,原来可追溯至此,他内心主导的观念太强烈了,所以他处处都有“一是心意难定”的时候。
谢逊其实是张翠山的人生教师,不过学生并不完全及格。谢逊一句“假仁假义”的嘲讽,虽未触及张翠山的灵魂,但带来的不可抗拒的机会,使张翠山终于放下了观念的包袱,情不自禁向殷素素吐露了真实的心意。张翠山暂且抛开了善与恶礼教的外在束缚,鼓足勇气,听任生命本能意志的驱驶,打开了尘封已久的真情,接受了殷素素的爱。
极端场面,极端情景,人性的枷锁完全打开,观念的重负可以弃如敝屣,面具可以卸下,不需要作假,也再用不着作假。冰川荒岛中,张翠山终于可以放松下来,静下来,倾听内心情感的真实声音,听任生命率真朴素的本能指引自己畅饮生命醇美的甘泉,找回自己的本质。
武当七侠,各有所长,但张三丰却独对张翠山另加青眼,寄予厚望,其原因,俞莲舟说是因为张翠山悟性最高,可作张三丰的衣钵传人。此所谓悟性,只是对武学的悟性。
武当七侠中,张翠山对于人生的悟性是颇有不足的。如此看来,张三丰授徒并不成功。这一点,使人想到王重阳,自王重阳之后,全真七子,实不足论,境界太高的大宗师,反而难以恰当地传道,教出真正的高徒。
悲剧的审美虽然淬砺人性的纯净,但带来的心灵悸痛又是残忍而让人怅然的。
张三丰的百岁寿辰中,忽生惨烈奇变。武林高手前来兴师问罪,面对众多名门大派,张三丰像母鸡保护小鸡一样,依然毫不犹豫地回护着张翠山殷素素。但想不开、想不通的却是张翠山自己。殷素素将秘密言明之后,情和理,道与义的冲突,将张翠山逼上了绝境,他那书生的痴气再次不可抑止地发作,一种虚妄的自我迷幻的道德力量上升到不可调和的矛盾。张三丰没有来得及阻止这一悲剧的发生,如果事先知道事件的前因后果,张三丰定会自有担当,绝不会让张翠山如此轻率而逞血气之勇。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