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雄心勃勃
公元前506年春,也就是士鞅担任晋国执政刚刚三周年的时候,他迎来一次重振晋国霸业,让自己以赫赫功勋彪炳于晋国史册的大好时机,人一兴奋,卓越的才干越家迸发出来,一次春秋以来规模最大的诸侯*就这样诞生了。由头,自然是应蔡国的诚恳请求,召集诸侯,合兵*楚国。
这年3月,晋、宋、鲁、蔡、卫、陈、郑、许、曹、莒、邾、顿、胡、滕、薛、杞、小邾17国国君,加上齐国代表国夏,共计18国代表,在召陵*,为了强化行动的合法性与权威性,周天子的卿士、士鞅的亲家刘文公也莅临此次行动。*地点召陵,在今河南省郾城县东,应属于蔡国的地盘。选择这里作为会师地,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第一,表明这次行动是为蔡国伸张正义;第二,也是更重要的,早在150多年前的公元前656年,当年的霸主齐桓公率领宋、陈、卫、郑、许、曹六国诸侯伐蔡,进而伐楚,最终迫使楚国在召陵与大家结盟。这次如果再次压服齐国,无疑将是压倒齐桓公的丰功伟绩,因为这次参与的诸侯数量上要多得多了,而且,蔡、陈、顿、胡四国原本是楚国的与国。
二、半途而废
虽然上至天子代表和自己的国君,下至中原各国诸侯都在,但真正左右甚至主宰此次行动的,只能是士鞅,这时的士鞅无疑是兴奋的,不世之功眼看就要在自己手里完成了。然而,荀寅——晋国的上军佐,自己最亲密的战友——突然找到士鞅,劝说他回绝蔡国人的请求:“现在,晋国国内危机四伏,诸侯都怀有二心,在这种情况下出兵袭敌,难度也太大了吧!南方的阴雨天气马上就到来了,北方的中山国在背后蠢蠢欲动,在这种情况下,悍然背弃盟约(弭兵之约),将会招来诸侯的怨恨,对楚国也不会有什么损害,我看不如把蔡侯的请求拒绝了算了。自从上次侵略方城(前557年)以来,我们还没有在楚国人身上占过什么便宜,这次很可能也是徒劳无功。”
士鞅觉得奇怪,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荀寅对蔡昭侯索贿遭到拒绝,才这样出来阻挠的。蔡昭侯的拒绝是顺理成章的:他请求晋国人伐楚,就是出于痛恨子常的贪婪,面对同样贪婪的荀寅,昭侯自然是同样的痛恨。而士鞅倒是真正为难了,难道不世的功业就这样半途而废了?再者,自己已经号令天下诸侯来了,再这样黯然回去,晋国人会怎么看自己?楚国人会怎么看自己?蔡国人会怎么看自己?天下诸侯乃至周天子会怎么评价自己?但坚持既定方案也是不明智的,这样号令天下诸侯,乃至将来可能取得的利益,是蔡国人的,是晋国国君的,自己得到的只是生前身后的虚名,而自己家族在晋国的存在和发展才是要道一切的硬道理,这样悍然得罪与自己最亲近的中行氏,后果将是不堪想象的!反复思量,士鞅决定,还是听从荀寅的意见,但同时也要做好表面工作,使自己、使晋国都不至于太难看了。这样一来,形式上轰轰烈烈的大*就只能以可耻的无所作为而告终了,士鞅所能做的,不过是尽力做好边边角角的事情,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罢了。——是士鞅无能吗?是晋国没有人才吗?是楚国难以对付吗?恰恰相反,士鞅是大能人,晋国的能人也应有尽有,现在的楚国是虚弱不堪,事情弄到这个地步,只是人的心在作祟,根本与能力无关。这样可气可叹的闹剧(或者叫悲剧),是一个国家末世的象征,这样的闹剧,在此后的中国历史上演绎得太多了。
三、诸侯离心
然而事情还没有糟到极至,这样虎头蛇尾的表演尽管让诸侯们看了笑话,但大家毕竟也都避免了一场长途跋涉的艰苦战争。真正让诸侯反感的是另外一个事件。
*的前一天,“晋人”向郑国人借来羽毛(装饰旌旗所用的),第二天,晋国有人竟公然拿出来自己使用了。这是表明自己不打算归还了,这在当时是非常犯忌讳和令人反感的,郑国人的愤怒自不必说,天下诸侯也都十分不屑,《左传》这样评价此事的恶果:“晋于是乎失诸侯”。这次会盟活动结束后,郑国的执政,年高望重的子大叔在回国的路上就病死了,子大叔是继子产之后又一位贤臣、坚定的亲晋派,他的死无疑存在着很大的气愤因素,他的死,对于郑国对晋政策的改变也将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
虽然《左传》的作者只以“晋人”、“ 或”来指代借羽毛而使用的人,但历史经验表明,这个人应该就是士鞅自己。其理由:第一,只有士鞅有这样的威权,子大叔是贤良和威望闻于天下的大臣,郑国也非柔弱的小国,蔡国都可以严词拒绝荀寅的无理索求,晋国其他五卿应该没有这样的威权让子大叔服从。第二,范氏家族有这样的前科。早在前559年,也就是53年之前,士鞅的父亲士匄就从齐国人那里借羽毛而不还,引起齐国人的叛离。在贪婪、虚荣方面,士匄、士鞅父子极其神似,甚至是青出于蓝的。第三,《左传》还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盟会结束,子大叔死在归国的路上,上军主将赵鞅亲自前往吊唁,赵鞅对子大叔是十分敬重的,而与士鞅面和心不和,这样的姿态无疑是在间接地表达对士鞅的反感。
四、蔡灭沈
既然回绝了蔡国的请求,直接出兵伐楚显然已不可能,但蔡昭侯——原来楚国的铁杆盟友——诚恳来归,总要有所表示,不然也太失大国的尊严了。所以,虽然没有进兵,但18国诸侯的军队并没有立即撤退,而是就地驻扎了下来。
通过威吓的方式迫使楚国人屈服并前来结盟,无疑是最经济、最完美的结局,也许士鞅也确实尝试了,但楚国人可不是被吓大的,这样的虚张声势显然不可能让他们就范。
士鞅真的是能人,随即又想出一个找回颜面的办法。原来,这次*,沈国人不听招呼,依然忠于楚国而不肯来会,于是,士鞅就授权蔡国人出兵伐沈——拿下来就是你的。自己率领大军在召陵坐镇,一旦楚国人悍然出兵救沈,自己也可以在中原地区与其决战,这样,胜利的把握就要大得多了。
4月,蔡国大臣公孙性帅军直扑沈国,沈国,姬姓国,在今安徽省阜阳市西北,典型的袖珍国。一番围攻,随即崩溃,沈子嘉也做了俘虏,被押回蔡国,杀了泄愤。沈国从此灭亡,领土并入蔡国。而楚国人慑于诸侯的气势,也未敢前来争锋。
这样,蔡国人得到一定实惠,心里也稍微平衡了一些。晋国人的颜面得以保存,可以撤退了。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