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小说网

收藏备用网址www.dier22.com不迷路
繁体版 简体版
版主小说网 > 大国上卿晋国诸卿家族史 > 第三节 皋鼬之盟

第三节 皋鼬之盟

蔡国灭沈后,诸侯们稍稍北撤,5月,来到皋鼬(在今河南省临颍县南)晋国也算是功德圆满,遂在此与诸侯结盟。这次结盟的法律意义在于, 18国从此结成战略同盟,40年前晋楚签定的弭兵协议正式作废,晋国重新成为唯一合法的霸主。

这样的想法固然是美好的,但经过此次事件,晋国人的贪婪、虚伪与无能已经使自己在诸侯间的威望进一步下降,所谓天下盟主,其实已经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了。而且,这次结盟中发生的一个事件,再次显露出晋国人的无能,并且来连自己的铁杆盟友卫国也给得罪了。事情是这样的,为了进一步平息蔡国人的怨恨,士鞅事先与苌弘商定,这次结盟,将蔡昭侯的名次排在卫灵公前面。卫国人在路上就听到风声,当然不肯降低身份,一到皋鼬,卫灵公赶紧派祝佗(子鱼)找苌弘核实:“我们在路上听说有这么一回事,请问是否属实?”苌弘答:“确实有这么回事,蔡叔(蔡国始封君)本来就是康叔(卫国始封君)的哥哥,人家排在卫国前面,不是名正言顺吗?”

祝佗是卫国的大祝,按规矩,大祝不离社稷,社稷不动,则大祝不出,这次灵公带他前来,是大臣子行敬子提议的,他早已预感到这次难免会发生枝接与分歧,祝佗娴于制度,擅长辞令,说不定用得上。果然被他猜中,听了刘文公的话,祝佗立即引经据典,予以驳斥。祝佗的这席话包含了大量有价值的西周史料,言语有理有节,特翻译于下:

“根据先王的做法来看,诸侯的排位先后,应该以德为标准。当初武王克商,成王定天下,选择德行修明的人分封建国,以保卫周室。后来(成王早期)周公辅佐王室,以治理天下,使天下诸侯与王室和睦无间。分给鲁公(周公之子伯禽)大路(用铜装饰的豪华车),大旂(一种旗子,上画交龙),夏后氏的璜(半璧为璜),封父(国名,在今河南省封丘县)的繁弱(一种良弓),殷商的六族遗民: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命他名率领他们的大宗,集合他们的分族,带领他们的奴隶,服从周公的法则,听从宗周的号令。通过这样的赏赐,使鲁公在鲁国上任,以光大周公的美德。此外还赐给鲁国一些附庸小国,大祝、宗人、大卜、大史,服饰器物、典籍策文,百官、彝器。让他以商奄(古国名)的遗民为基础,赐予他《伯禽》(命文之名)的训诫,将他封在少皞氏的故土。分给康叔大路、少帛(小白,一种旗子)、綪茷(大红­色­的旗)、旃旌(红旗)、大吕(钟名),殷商的七族遗民: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画定卫国的疆界,从武父以南一直到圃田的北部,并获得有阎的土地(周畿附近,为卫君朝见天子时的驻地)以履行周王赋予的职责;获得相土的东都(地近泰山,以跟随天子封泰山)。当时聃季负责授土,陶叔负责授民,赐予他《康诰》的训诫,封之于殷虚(殷商的故土)。鲁、卫两国,都是沿用殷商的政治,同时根据宗周的法令治理国境。分唐叔大路,密须(国名)之鼓,阙巩(国名)的盔甲,沽洗(钟名),怀姓九宗的民众,以及各­色­官员,赐予他《唐诰》的训诫命,将他封在夏虚(夏的故土),沿用夏代的政体,同时根据戎人的法令治理国境。以上三位,都是周天子的小儿子,就因为他们有美德,这才赏赐他们宝物、国土来显扬他们。不然,文、武、成、康几代天子年长的王子还有很多,却没有获得封赏,这充分说明,封赏并不是以年齿为根据的。当年管叔、蔡叔勾结商人危害王室。王于是乎杀死了管叔,流放了蔡叔,只给蔡叔七乘车,七十名从人。后来他的儿子蔡仲(胡)改恶行善,周公提拔他,让他担任自己的卿士,把他引见给成王并封他为蔡君,给他的任命书是这么写的:“王曰:胡!不要再象你父亲那样违抗王命。”真不明白,现在为什么又要把蔡排在卫前面呢?当年武王的母弟共八人,周公为大宰,康叔为司寇,聃季为司空,其他五人都没有官职,难道是因为年龄?曹国出自文王,晋国出自武王,可是曹国的爵位仅列在伯甸(以伯爵居甸服),可见地位的高低并非决定于年龄的长幼。现在把蔡国的位置提升,就违背了先王的原则!当年晋文公主持践土之盟,卫成公不在国内,我们派夷叔——成公的母弟——参加结盟,夷叔还排在蔡君的前面呢。那盟书写得明白:‘王曰,晋重(晋国国君重耳,下同)、鲁申、卫武、蔡甲午、郑捷、齐潘、宋王臣、莒期……’盟书至今还保存在宗周的府库,不信可以拿出来检验!您想恢复文王、武王的功业,却不去端正自己的德,这怎么行呢”

说得苌弘心悦诚服,赶紧转告了刘文公,刘文公又找士鞅商议,最终还是让卫灵公排在了蔡昭侯的前面。

——以上是《左传》的记载,但《春秋》的记载与此并不十分吻合,关于召陵之会,《春秋》的说法是:“三月,公(鲁定公)会刘子(刘文公)、晋侯(晋定公)、宋公(宋景公)、蔡侯(蔡昭侯)、卫侯(卫灵公)、陈子(陈怀公)、郑伯(郑献公)、许男(名斯)、曹伯(曹隐公)、莒子(莒郊公)、邾子(邾隐公)、顿子、胡子、滕子(滕顷公)、薛伯(薛襄公)、杞伯(杞悼公)、小邾子(小邾穆公)、齐国夏于召陵,侵楚。”在这里,卫灵公排在了蔡昭侯的后面,关于皋鼬之盟,《春秋》记载:“五月,公及诸侯盟于皋鼬。”——把顺序给省略了,似乎暗示了顺序与前面一致。

怎么回事呢?个人认为,事实的真相似乎应该是这样的:第一,经过卫国人的力争,皋鼬之盟,卫灵公的确是排在了蔡昭侯的前面;第二,晋国方面已经给了蔡昭侯“排名提前”的承诺,难以收场,于是通知各国,在各自史书的记载中还是要把蔡昭侯放在卫灵公前面;第三,面对这样的纠纷,卫、蔡两国的史书自然会明确记载自己在前,但其他国家就有所选择了。如鲁国的《春秋》,在记载召陵之会的条目时把蔡侯放在卫侯之前,而在在记载的皋鼬之盟条目时只统称“诸侯”,含糊了事,这样,一算是遵从了晋国的指示,二算是照顾了卫国人的感受,三也算没有进行明确违背史实的记录。这样看来,鲁国的史官也可谓是煞费苦心了。

为了平息蔡国人的情绪,晋国方面也算进行了不少的工作:一是支持蔡国灭沈,给予实惠;二是提高蔡昭侯的排名,给予荣誉;第三,到了第二年(前505年),蔡国发生饥荒,命令诸侯向蔡国提供粮食救助。《左传》记载:“夏,归粟于蔡”。有学者认为这是鲁国自发的援助举动,其实,鲁国人一向吝啬,是很难有这样的善心的,蔡国辽远,与自己又没有直接厉害关系,在当时的国际关系条件下,说鲁国人主动去慷慨解囊,是很不可信的,应该是出于外部的压力。晋国人倒不一定命令各国都去资助(比如齐国、卫国),而之所以委派鲁国,是因为士鞅与鲁国执政季平子的密切关系使他得以有效地支配鲁国,这一点,从以后几年的事件就可以看出。

0 0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