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把我抓走!”
或许有人认为管仲这人很冷血,亦或行为太现实。但我以为,抛却个人的悲悯,坚强地完成朋友,也是自己,改变社会的崇高目标,才是真正的悲天悯人。总比哭得要死要活,昏天黑地,甚至自残;之后啥也没做,要好得多!
这件事情后来传到齐国,有识之士为此题词:
“管仲生得伟大,召忽死得光荣!”
旁边负责抓人的鲁国士兵很够意思,不仅让召忽完成了这一段莎士比亚式的大段独白,还成全了他的自裁。等听到管仲的提醒,才想起此番来的职责。急忙上前把管仲捆成了几百年后才发明的节令食品——粽子。
只有在被押走的那一刻,想到和召忽一起工作这么多年,管仲才有一番别样的悲伤滋味在心头。
这里有一个重要问题需要解释一下,就是召忽自尽的短剑是怎么来的?答案很简单:随身携带。
春秋时期,对待被俘人员的政策比较好,尤其是士大夫,因为有钱可拿。当然,没钱付的另当别论。宋国的统帅华元打了败仗,按照老规矩交赎金放人。宋国的赎金还没送去,华元自己先跑回来。因为对方看管不严,华元同志成功越狱。对统帅尚且如此,对士大夫们更没得说。除了那些兵车、战戟、长戈等粗笨家伙必须要没收以外,对于私人物品秋毫无犯。不像后来的丘八,打仗就为创收,把俘虏当做老财,搜光为止;甚至,因为看俘虏衣服的布料好,裤子都给扒下来做交换。
不仅如此,胜利的一方还尊重被俘士大夫的人格尊严,不得侮辱。配剑,作为士大夫装束的最重要一项,代表了尊严。所以,即使被俘虏,也随身佩带。
其时,当兵打仗都是有身份人做的事情,队伍比较纯洁, 还没混入流氓无产者,“杀一个够本,拼死俩赚一个”的亡命思想没有广泛普及。大家都珍惜生命,交赎金回家;不打算铤而走险,跟看守的小兵同归于尽。但被拉去会见国君等重要人物,还是要捆上,以防万一。因此,虽然俘虏没有完全缴械,也没闹出什么乱子。
第二天,在鲁国通往齐国的大路上空,有一只苍鹰在飞翔。苍鹰的下面,有个人在大声地歌唱。曲调铿锵,声音激昂,节奏明快,风格类似于娘子军连歌《向前进》。
两辆马拉的轻车,一前一后,在歌声的伴奏下,轻快地向前进。几个仆役或赶车,或走路随行。前面车上正襟危坐的是齐国使臣,后面那一辆囚车上,扯着脖子高唱进行曲的,正是管仲。
出了鲁国都城,面对空旷闲迹的田野,自由竞翔的鸟儿,风中恣意的树梢,管仲压抑的情绪获得了释放,心情轻松很多。使臣又命令把捆绑他的绳索去掉,这简直是火上浇油,使得他心里的高兴,迅速膨胀成了极度兴奋。
人在极度兴奋的状态下,有几种表现形式。奔跑大叫,逮住个人就狂聊,喝酒吟诗,唱歌跳舞。前面两种是一般人的表现,后面是有素质的人的表现。
管仲的表现很有素质,他唱歌。
跳车疯跑大叫,仆役们一定冲进野地里,在后面苦苦追赶,就像医护人员在帮助逃跑的精神病患者回病房。不仅难看,还给大家添麻烦。逮住个人聊天?不好逮,车夫们都忙着赶路,说话不方便,跟他也没有共同语言。这两个简单表达方式的条件都不具备,再想喝酒吟诗,只能是做梦。所以,管仲选择了唱歌跳舞。因为坐在囚车上跳舞施展不开,而且有生命危险,临时把这项目砍了,只唱歌。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0 0